-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教材中国情文化知识.DOC
新课标俄语教材中的语言国情文化知识
李英男
一.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连体双胞胎。人类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熏陶,经过潜移默化确立特定的语言世界图景和文化世界图景。母语固然如此,外语也同样如此。
历史上,外语教学一度被视作单纯的语言教学、一种开发智力的单一训练方式(西欧一些国家开设拉丁文课,便是一例)。然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迅速发展,引起人们对文化话题的普遍兴趣。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文化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为新时期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促使了外语教学重新审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苏联单方面创立了语言国情学作为独立学科(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创始人是两位知名学者科斯托马罗夫(В.Г. Костомаров )和维列夏金(Е.М. Верещагин)。语言国情学以研究词语民族文化语义为主要方向,以民族文化色彩词为重点,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把国情知识传授与语言教学连接在一起,在对外俄语教学领域中起到有益的作用。70-80年代苏联出现了大批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版发行了大量对外俄语教材(包括中学教材),体现和发展了科斯托马罗夫、维列夏金两位学者的观点。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语言国情学产生之初,就带有天生的缺陷和局限性。在内容层面上,“语言国情学最初是在原苏联对外俄语教学中产生的,不排除有政治方面的色彩,既向学习俄语的外国人传授苏联的生活方式和苏联的所谓新文化。” 吴国华、杨喜昌著, 《文化语义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吴国华、杨喜昌著, 《文化语义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二十一世纪对外俄语教学已跨出原来的语言国情学的框架,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和教学方法。把语言看作是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这就是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出发点。其实,马克思很早就指出过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强调“语言是生活与斗争的工具”。当代外语教学的指导方针与马克思提出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在现代表述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文化”,二是“交际”。俄罗斯著名教育学家A·列昂季也夫(А.А. Леонтьев)提出:“在所谓‘语言(外语)’教学中,我们在教授或应该教授的究竟是什么?回答:是作为社会文化现实的体现的某种语言……我们不应当把语言作为形式化的体系来教授(……)。在教授‘语言’的名义下,我们讲的是文化!”列昂季也夫著《外语不应视作“他国”语言》(Леонтьев
列昂季也夫著《外语不应视作“他国”语言》(Леонтьев А.А. Язык не должен быть ?чужим? // Этно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М., 1996. с. 44)
那么,讲文化是不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只有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体现外语的工具属性和实际价值。这种教学安排是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学吸收了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有意成分,通过学科交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不同民族的交际原则、交际策略和交际方式,注重于不同文化中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民族传统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可能由此造成的障碍。这种研究方向非常符合当代需要,其理论成果成功地被用于外语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
外语教学新观念重新调整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放弃单一的语言教学原则,把侧重点转向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其基本思路是:“在同外国人的交际中,语言和语法错误可以理解,而对交际上的错误难以容忍” 参看: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著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研社1996年版 第431-432页
参看: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著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研社1996年版 第431-432页
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来看,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指国情知识,也包括交际文化内容,如:称谓、手势、情感交流方式、行为模式、交际策略等等。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人得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善于与他国人民进行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又使人变得更聪明、更灵活,眼界更加开阔,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外语教学归根结底是素质教育。优秀外国文化的熏陶也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好,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方针是“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