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剂是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剂型.DOC

中药丸剂是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剂型.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丸剂是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剂型.DOC

傳統丸劑史略 許霞1,2 朱建平2 (1安徽中醫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8; 2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基金項目: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ZZ2006073-4) 【摘要】傳統中藥丸劑系指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劑型,中藥丸劑是一種傳統而又古老的劑型,它源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鼎盛於唐宋,創新於明清,延續至現代。有深刻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傳統劑型 丸劑 源流 傳統中藥丸劑系指中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或其他輔料製成的形或類球形劑型,主要供內服[1]。與湯劑、散劑等比較,傳統的水丸、蜜丸、糊丸、蠟丸內服後在胃腸道中溶散緩慢,發揮藥效遲緩,但作用持久,故多用於慢性病的治療。正如李東垣所說:「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丸劑是固形物,便於病人服用,且能遮掩藥物的不良味道。此外,中藥中有些毒性、刺激性藥物,可通過選用賦形劑,如製成糊丸、蠟丸,以延緩其吸收,減弱毒性和不良反應。同時丸劑還可以利用各種包衣,使其在消化道內不同部位和規定的時間內崩解。可以得到比煎劑更加緩和、更加持久的藥效作用。另外,丸劑還有方便攜帶、易於儲藏等優點。為了更好的繼承這一傳統劑型,以及指導丸劑的劑型改革,需要深入考察傳統中藥丸劑的歷史淵源。 1 丸劑的起源 丸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對其名稱、處方、規格、劑量,以及服用方法等就有記述。書中有很多方子,都提到丸劑的製備,有酒製丸、醋製丸、油脂製丸,亦有成丸後,再粉碎入酒服之,但未涉及具體的丸劑製備方法。如「以茯苓,撮取大者一枚,壽(搗)。壽(搗)之以舂脂弁之,以為大丸,操」。「冶蘼蕪本,防風,烏喙,桂皆等,漬以淳酒而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始食一,不知益一。」書中的丸劑給藥方法既有內服,也有外用,吞服的丸劑特別強調其「大如黑菽」,說明已經注意到內服丸劑的製劑規格。外用丸劑則為「大丸」、「稍丸」(粗製為丸),規格要求比內服丸要低。丸劑的賦形劑為脂、酒、醯、酒和醋,這些至今仍是製備丸劑的常用賦形劑。丸劑在當時並非常用劑型,所以出現頻率較低。 約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四烏賊骨—藘茹丸」(藘茹即茜草)的記載。「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第四十》)。丸劑第一次作為一種劑型名稱出現。公元前187年《史記》太倉公傳中載有「半夏丸」之名。《神農本草經》卷一序例中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可見我國最早的丸劑見於《五十二病方》,最早的以劑型形式出現的丸劑載於《內經》,最早的丸劑理論見於《神龍本草經》。 2 丸劑的發展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首次記載用動物膠汁(如鱉甲煎丸)、煉蜜和淀粉糊(如蛇床子散)為丸劑的賦形劑。在此之前的丸劑均是利用藥物本身的性質而製成丸,未添加任何賦形劑,張仲景較早提出了在丸劑中加入不影響藥物療效的黏性物質來製備丸劑。本書還介紹丸劑的服用方法,可以「酒」送服,如腎氣丸;「沸湯」送服,如理中丸;水吞服,如麻子仁丸等,也可以水煎之,爾後服其藥汁,例如抵當丸。《傷寒雜病論》中還對丸劑的規格作了規定,有「梧子大」者(烏梅丸);「彈子大」者(薯蕷丸);「雞子黃許大」者(理中丸);「小豆大」者(大黃蟄虫丸);及「兔屎大」者(桂枝茯苓丸)等。仲景所用的丸劑,是適應病情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根據病情選擇用不同的賦形劑,使丸劑更有特色。如治療婦人妊娠嘔吐不止的乾薑人參半夏丸,取生薑汁糊丸,主要是增強散寒止嘔之力。治療產後嘔吐使用的竹皮大丸,乃用棗肉和丸,取其和胃氣之意。正如《金匱玉函經》所述:「若欲治病,當先以湯洗其五臟六腑,……次當用散,……次當用丸,丸能逐沉冷,破積聚,消諸堅症,進飲食,調營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此外,仲景還根據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等情況的不同,確定服用丸劑的劑量,體現了祖國醫學因人制宜、辨証施治的思想。 晉代葛洪的《肘後方》中創始了既有黏合力又有療效作用的黏合劑,如「治卒忤停屍不能言者用雞冠血和真朱為丸」(《肘後方?卷一》),其中的雞冠血既是黏合劑又可以發揮一定的藥效。 梁代名醫陶弘景在張仲景的基礎上提出丸劑應用理論:「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者,亦兼用所病之源,以為某製耳」。至此,關於丸劑理論方面雙重定義基本形成了,一方面「藥性」有宜丸者製為丸劑應用,一方面「疾」有宜服丸者亦製為丸劑應用。 3 丸劑的鼎盛 《千金方》對煉蜜方法作了科學規定,並增用動物汁(牛汁等)、雞蛋白、苦酒(醋)作賦形劑。以後又有藥汁(唐代《外台秘要》)、糯米糊(宋代《雞峰普濟方》)、神糊(宋代《濟生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