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香仿佛歌声”引发的《荷塘月色》教学心得体会.doc

由“清香仿佛歌声”引发的《荷塘月色》教学心得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清香仿佛歌声”引发的《荷塘月色》教学心得体会 由“清香仿佛歌声”引发的教学心得体会 我在讲解《荷塘月色》第四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上次片段作文里,我写一个同学的歌唱表演,其中有句‘我听到了一片灿烂的阳光,心里顿时宽解了许多’。您批上‘这个句子有问题,听到阳光,有这种说法吗’?根据您的批语,刚才您讲的这个句子也有问题。”说着,他还把那个片段拿给我看。 这时,我打住我的讲课,看了他的作文本,同学们也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于是,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讨论。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最后大体形成两个阵营:赞成老师的批语,反对老师的批语。 教室里终于安静下来,我先请李兴同学发言。他说:“朱老先生的那句话其实就是嗅到渺茫的歌声。我那句‘听到灿烂的阳光’跟这一样,我认为我的句子没问题。”话刚落,很多同学表示赞成,因为有掌声,并且哗哗然。我又请了另一名同学发言,他说:“李兴同学的那个句子是个病句,哪有听到一片阳光的说法。翻遍小学语文课本里词语搭配,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例子。”话一结束,又响起一片掌声。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朱老先生那样写,他是不是失去了嗅觉而只有听觉哟。”教室里一阵哄笑,我止住了哄笑。从同学们的眼神里看出,大家期待老师的说法了。说真的,刚开始我还真为难,听了刚才三个同学的发言,我很受启发。 同学们,我的看法是:李兴同学这句“我听到一片灿烂的阳光”,从语法角度讲没毛病,不能说是病句,主语中心语“我”,谓语中心语“听”,宾语中心语“阳光”,只是这种说法不合常理。刚才有同学谈了小学课本里词语连线,有这样搭配是错误的,的确也如此。现在,我们不妨把李兴同学的句子改成“那甜美的歌声响彻校园上空,我仿佛看到太阳洒下了一片美丽的阳光,心里顿时宽解了许多。”我板书了这个句子,让大家比较讨论。接着我讲了关于通感修辞常识。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器官感知外界事物,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相互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却能够互相转化,彼此沟通,不分界限,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汉语修辞学中就把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或“移觉”。如:“风来花底鸟语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风随柳转声皆绿”,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颜色;“鸟抛软语丸丸落”,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李兴同学听到那歌声,心里宽解了,温暖了,感觉阳光灿烂,这也是听觉的声音向视觉的形象转移。 ㈠通感是建立在感觉转移或奇特想象基础之上的,从感觉转移中强化人的感受,抒发和传递思想感情。 如:①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 又如: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汝尔。 ??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 喧啾白鸟群,忽见孤**。 ??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琴声初起,低微柔和,如少男少女切切私语,倾诉柔肠;陡然高亢洪亮,如勇士扬鞭跃马奔赴疆场,所向披靡;后又飘渺微茫,似浮云柳絮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随风流散飘扬;接着琴声错杂,如百鸟和鸣,忽然看到一只孤立不鸣、卓然不群的**;最后奏出最强音,如梦登奇崛险峰,寸步难上;收音则陡然下跌,戛然而止,如登高失足,一落千丈。 诗人在大胆、新奇的想象与联想中,把听觉形象变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触觉形象。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琴声细微轻柔与高昂雄壮,感受到飘逸悠扬、错落有致与独立孤高,感受到强音直上与低音突降的节奏美与和谐美。 ㈡通感一般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激发人们的合理想象。如: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又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彦《听潮》) 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

文档评论(0)

爱立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