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③监生历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 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国子监读书。 3、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4、明代书院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 原因: ①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讽喻朝政以明志。 ②科举腐败,官学缺乏生命力。 ③士人的重道精神,愈禁愈盛。 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 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顾宪成 十二、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教育的衰落与转型 1、官学教育的衰落 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多数官学正常教学无法进行。 ②教学内容的僵化:朱程理学形式的儒家学说。 ③ 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八股文。 “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清史稿》) ④有识之士对官学的失望与反思。 2、书院的衰落 ①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 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 ◆赐匾额褒奖 ◆赐学田 ◆赐官职 3、转型 ①有识之士的思考: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 ◆育婴院与慈幼院: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 教育内容:语言、音乐、手工。 ◆小学院:6岁—11岁。以德育为先。 ◆中学院:11岁—15岁。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 ◆大学院:15岁—20岁。校址的选择要符合实际。 ●提倡男女具有平等的入学资格与就业资格。 ②壬寅学制(1902)的设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 。 高等学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的预科。 第二类为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大学的预科。 第三类为医科大学的预科。 分科大学堂: 分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 ③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 意义: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府州县学及专门学校已发展到1700余所。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明清两代的蒙学比较完善(也称乡校、村学、小学)。 明清两代的选士制度:仍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选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如能中举,从此可以迈入仕途,并有声名于乡里。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会试,各省举人都可应考。殿试:会试之后皇帝对会试录取者亲自在殿廷策问的考试,称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连中三元,指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科举考试内容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经义,出题限于四书五经,文体用八股。第二类是诏告律令,即应用文,公文之类的写作;第三类是经史时务策,即针对历史或现实事物发表看法提出对策。 明清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于思想的统一; 3、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晋升的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科举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公平的,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反叛思想。 时代 教育机构 选士制度 夏商周 国学、乡学 ? 春秋战国 官学、私学、 ? 汉代 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 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 魏晋南北朝 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 九品中正制 隋唐 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 科举考试制 宋元 中央、地方 科举考试制(元中断) 明清 中央、地方、如国子监 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 content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家辈出,孔孟,朱熹,黄宗羲等等。 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文主义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并重。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特别注重道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