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及根茎类中药二-中药鉴定学.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 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根及根茎类中药(二) 甘草 Radix Glycyrrhizae 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er、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a.、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草沿革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之上乘。 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清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则气温,补三焦之气,而散表寒。入合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甘草别名甜草、蜜草、国老(甘国老)---甘取其味道,国老取其功效。 产地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以内蒙古的鄂托克旗、杭锦旗、阿拉善旗以及甘肃的陶乐、盐池一带所产品质最优。   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主产新疆和甘肃。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甘草依据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 茎分两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 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 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称为甘草头,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称为甘草梢 。 性状鉴别 甘草 1、根呈圆柱形。 2、外皮松紧不等,红棕色,暗棕色 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 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长,两 端切面中央稍下陷 。 3、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具明显 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 4、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5、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比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小而不明显。 显微鉴别 甘草的根及根茎均为正常的双子叶植物组织的次生构造 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粉末 淡黄棕色 晶鞘纤维:纤维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包裹纤维,形成晶鞘。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 棕色块状物 成分 1 、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和葡萄糖醛酸。 2、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苷元(liquiritingen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等。 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 甘草解毒作用的机制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淀生物碱;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黄芪 Radix Astragali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Hsiao、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草沿革 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产地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最佳 性状鉴别 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 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金井玉栏、菊花心。 气微,味微甜。 嚼之有豆腥气。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②韧皮部有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