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刺络放血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刺络放血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宛陈则除之”。 《素问·血气形志篇》:“凡治病必先出其血。” 《灵枢·血络论》进一步阐明了刺络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等。有明显郁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 刺络放血法之于眼科疾病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疏通经络、消肿散结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翼状胬肉 、眼肌麻痹、电光性眼炎等疾病。 一、麦粒肿及霰粒肿 本病是一种眼睑边缘或眼睑内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学称其为“针眼”。本病多因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之物,以致脾胃湿热上攻、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热毒壅阻于眼睑皮肤经络而成。临床以眼睑红肿、硬结、有压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治以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选用攒竹穴,耳穴神门、眼穴承泣,耳尖,背部腧穴等治疗。 1、取攒竹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双手挤压放血5~8滴,耳穴神门、眼穴承泣快速点刺,不按压,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按:《会元针灸学》(焦合之著)中云:“攒竹者,诸阳之气攒聚于眉头。如新竹具有解毒散风、清热明目之效,善治一切目疾,此为局部取穴。可活络祛邪消滞,此为治表,放血疗法自古有之。”此乃实者泻之的治疗方法,配以耳穴神门、眼穴疏散风热,共奏其效。 2、耳尖放血: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将患侧耳郭向面部叠倒,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耳尖,挤压针孔出血3~5滴即可,用棉球压住针孔,每日1次,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承泣穴则以毫针浅刺三分,不挤压,进针快,出针慢。不必一定出血。 3、背部反应点放血:在第3胸椎至第9胸椎两侧旁开3寸之内,寻找形似丘疹的反应点,局部消毒后用注射针头或三棱针刺入1mm左右,挑破皮肤,并挑断肌纤维,加拔火罐5分钟,使其出血l~2ml。每次选用两个反应点,每日1次,经1~3次治疗都可治愈。本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耳尖放血。 二、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眼病,以结膜充血为主征,发病较急,双眼同时或先生发生,并能较快的传染给周围人群,所以中医称为“天行赤眼”。 1、临床症状 ⑴、细菌性结膜炎 睑球结膜弥漫性充血,严重时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有时且伴蚤咬样出血点,如果波及角膜,可在边缘发生浸润或溃疡。 发病初起,自觉发痒、异物感,有粘液分泌物。严重病例的分泌物呈脓性,并伴灼热感,如并发角膜病变,则有流泪与疼痛等症状。 ⑵、病毒性结膜炎 ①流行性结膜炎 由感染腺病毒引起,于感染后5~10天出现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下睑结膜见较多之滤泡,伴水样分泌物及异物感与流泪等症状,病情持续10天左右,炎症逐渐消退,但在角膜中央表面出现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的网点状浸润,以致影响视力。角膜混浊可于数月内逐渐吸收,但亦有持续数年而始消退。个别由于角膜病变较深而遗留永久性的混浊。患者于发病前或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并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②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由感染微力核糖核酸(RNA)病毒—新型肠道病毒引起。多在1天内发病,而出现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与点状或片状出血斑,并伴刺痛、异物感、怕光、流泪及水样或粘性分泌等主客观症状,有时且伴有上感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2、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感染细菌或病毒引起,细菌以科—威氏杆菌为最多见,其它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等亦可引起,病毒如腺病毒8型,以及1、2、3、4等型可导致流行性结膜炎,肠道病毒可引起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这种病毒或细菌多附粘在患者的眼分泌物上,通过手指、洗脸用具及污染眼药水与游泳池水等的媒介而得到传播。 3、针刺放血治疗 急性结膜炎,俗称“暴发火眼”、 “红眼病”、“红眼”, 中医认为,多由疫气流行,外感风热毒邪,毒邪外客,风热相搏,客于肺经,上攻于目所致,多起病急,夏秋季易发病,出现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或水肿,分泌物多,畏光流泪等症状。治以清热散风、宣散疫毒。选用耳穴及大椎穴治疗。 ⑴、耳穴放血:选取患侧耳穴眼及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分别点刺l~2mm,各挤压出血5~8滴左右,每日1次,一般治疗2次即可,本法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 ⑵、大椎放血:大椎是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为诸阳之会,大椎放血具有清热祛邪、散风解表的作用。操作时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大椎穴处挑治,并加拔火罐,使其出血1~2ml,治疗结膜炎具有理想效果,可单用本法,也可配合耳尖放血同时使用。 三、翼状胬肉 本病是指眼内眦部之白睛表层长出三角形红色肉膜,横贯白睛,尖端朝向黑睛,或攀侵黑睛,甚则遮盖瞳孔。冀状胬肉为眼科一常见病,在农村发病尤多,据调查,其发病率为4.5%,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医学又称为“胬肉攀睛”。 1、临床症状 胬肉起自睑裂部,多见于鼻侧,亦可发生在颞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