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通气技术的起源与探索 口-口呼吸是最简单的借助外力实现通气的方式,1300年前,圣经上有“口对口”的描述。 公元2世纪前后,中医已将人工呼吸作为一种急救技术。 公元15世纪,Leonardo da Vinci提出空气通过胸廓风箱式的作用而进入肺内,1543年,Vesalius首次对猪进行气管切开和插管取得成功。 1667年,Hooke在狗身上重复这一技术成功,并首次应用风箱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正压通气。 1979年,Curry首次在人体进行了气管内插管,用于人类疾病的抢救。 人工气道技术由动物过渡到人类经过了200余年的时间。 现代机械装置通气技术的起源 1832年,Dalziel 设计出一个密闭风箱装置,通过压力变化进行通气(人作为动力,使用受限)。 1858年Snow在伦敦首次应用气管内麻醉技术,对兔的动物实验获得成功。他将气管内导管与充以氯仿的气囊相连,通过挤压气囊的方式进行麻醉。 目前,密闭风箱装置与挤压气囊一直还沿用这些技术。 技术逐步探索与改进 1869年,德国Trendelenburg首次将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人,并对气管切开用的气管内导管加以改进,将一可扩张的气囊套于导管周围使导管与气管壁间密封,防止手术时血液吸入肺内。 1880年英国的MacEwen发明了可以通过口腔导入气管的金属导管,首次行经口气管插管。 1893年,Eisenmenger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材料加以改进,以较为柔软的材料代替金属。 1895年Kirstein在柏林首次介绍直接喉镜的应用。1907年美国费城的Jackson医师将其加以改进。此后,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方法便成为气管插管的标准技术方法。 现代机械通气技术的雏形 1893年美国纽约Niagara大学的Fell设计了一个由手动驱动的风箱,使用橡胶管与面罩或与人工气道相连接,进行人工通气。 1907年Drager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氧人工呼吸器Pulmotor,用于心肺复苏。 1909年Janeway发明了一个小型金属装置。通过对该装置实现了间歇正压通气。 Janeway于1913年首次提出呼吸机可由病人自主呼吸触发吸气的假设,以后成为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的必备条件。 现代机械通气的里程碑 1928年,Drinker 和 Shaw 发明“铁肺”箱式负压治疗机(电力与机械技术的产物),成功抢救 8 岁患脊髓灰质炎的小女孩,开创了“机械通气”史上的里程碑。铁肺、胸甲式和带式体外负压通气机大量使用,取得一定效果,但对ARDS无效。 1940年,由于人工气道技术 (有创) 和喉镜直视气管插管技术成熟,第一台间歇正压通气(IPPV) 麻醉机被发明,用于胸科手术和 ARDS,正压通气在麻醉和外科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 第一代呼吸机 1942年,美国工程师Bennett发明一种采用按需阀的供氧装置,供高空飞行使用。 1946年,世界第一台初具现代呼吸机基本结构的间歇正压呼吸机PR-1A研制成功。 1948年,经过改进,间歇正压呼吸机TV-2P正式推出,以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气动气控压力限制型)。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机型为Bennet PR-1A和Bird mark VII等,属于现代第一代呼吸机。 第二代呼吸机 1951年,瑞典的 Engstrom Medical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定容呼吸机 Engstrom100取代了当时的 “铁肺” ,救治了大量的由流行性小儿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由电子器件控制、监测气体压力和容量及带简单报警功能的呼吸机被开发出来,例如瑞典Elema公司的 Servo 900A, Bennet MA-1, Engstr?m 200EC等。 通气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1967年,瑞典的Sjstrand首先提出低潮气量和高频率通气的高频通气(HFV)模式,其目的在于减少正压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971年,Servo 900B 研制成功,通气模式有VCV、PCV、IMV(f/2,f/4) ,采用机械的PEEP,具有一定的监测与报警功能。 1972年Lunkenleimer首次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成功。1977年Klain和Smith提出高频喷射通气(HFJV) ,HFJV成为临床最常用的一种HFV形式。 此外,一些新的机械通气概念和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如 PEEP,CPAP,IMV,SIMV等出现。 第三代呼吸机-现代呼吸机经典 20世纪80年代,电子传感器技术、电动或电磁阀、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机械加工工艺日臻完善,这些技术使呼吸机的性能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1981年,现代呼吸机经典Servo 900C 研制成功,在整个80年代的中国,占有统治优势。 同时代呼吸机产品还有:Erica-300, Benne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