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杨轩从0到年度媒体写出刷屏深度报道背后的煎熬和摸索.doc

36氪杨轩从0到年度媒体写出刷屏深度报道背后的煎熬和摸索.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可编辑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36氪杨轩从0到年度媒体 写出刷屏深度报道背后的煎熬与摸索 36氪深度报道主编 杨轩9月5日,今日头条第三期“金字节奖科技报道沙龙”在京如期举办。该沙龙会在每月邀请媒体界、学界与业界的专家,与到场的科技记者和自媒体人共同研讨新传播环境下的科技报道方法论。以下为第三期“金字节奖科技报道沙龙”上,嘉宾杨轩所做的分享:这看起来是一个特别适合吹牛的事情:过去一年,36氪从0开始做深度报道,结果做出了不少刷屏的稿子,有9篇稿子拿了金字节奖,获奖篇数最多,所以一年下来今日头条颁了“年度媒体”这个奖给我们。但实际上,这一年的故事远没有那么光鲜。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挺煎熬的,是一个摸索、踩坑、磕磕绊绊的一年。我是去年7月1号去的36氪,管深度报道部。那时候我是非常焦虑的。为什么呢?之前,我是2009年去的创刊刚一年的《第一财经周刊》,那时候一财周刊代表了商业纸媒最后的黄金时期,洋气好读,广告排队,在这个杂志工作的人我猜多多少少都有种精英和自豪感,然后我就在这家媒体工作了7年。时间非常之长。从纸媒体转到新媒体,我不知道老经验能不能适用。我当时心里有很多疑问,比如:新媒体的文章是不是应该更短?是不是应该多图少字?36氪是以创业和投资报道起家的,那么你的报道方向是不是要契合这个特点?是不是有的方向要舍弃?最关键的,做深度报道费时费力,成本很高,是不是其实压根不应该做?其实应该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办法?当时36氪很想把它立身之本、起家的媒体业务抓一抓。除了原本的早期项目报道,36氪要成立两个新部门,除了深度部(刚开始叫特稿部),另一个是要闻部,包括快讯、编译、UGC。我其实暗暗羡慕要闻部,因为我觉得UGC才是未来,量大、性价比高、质量还好,靠自己苦哈哈生产内容算怎么回事?除了心里盘着很多疑问之外,记者的情况我也觉得挺担心。当时36氪有两个现成的记者转给了我,我特意看了一下稿子。有一个我觉得不错,应该很聪明,因为写的问题都很切中要害,但是这个记者以前是报纸出身的,写稿也是“报纸风”——不太讲究好看这件事情。还有一个记者以前做过一年政治类的报道,然后在36氪后写了一年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公司报道,很年轻。当时我们也在新招记者,但挺难。本来谈妥了一个老资格的商业报道记者,各方面都很成熟,但左催右催不来,最后我们终于受不了了,说你再不来我们的offer就作废了,这个记者终于来报到了,吃了顿饭就走了,说离职证明还没办完。又过了两天不见踪影,我打电话给他,他说还是不来了,说你们是新团队我觉得不踏实,要去别家上班。其实他一直在等另一家公司,对方走流程比较慢。所以我当时焦虑到,晚上要去朝阳公园里跑5公里,才能睡得着。理智与情感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那不管怎么样先开始干活儿。从7月开始,我们开始操作两个大选题。但是大选题的操作时间比较长,需要一个多月,所以我去36氪后,发出来的第一篇长报道其实是《Uber中国被合并后48小时,以及他们拼搏过的900个日夜》。滴滴、Uber去年8月1日合并后,所有媒体都在写这个事,时间很赶,记者基本想尽了各种办法找人,并且尽可能写得让人很有共鸣——有点《人物》赵涵漠说的“五感写作法”的意思——我也采访加写了一半稿子,在合并后的两天到三天内弄出来了,也是我去36氪后第一篇刷屏的稿子。这篇稿子头天晚上发出来,第二早上我到办公室,同事们就挨个跟我打招呼,说你们稿子刷屏了,恭喜啊,但是36氪的同学都很年轻可爱,都很耿直,好几个人也跟说“不过呢……有一点那啥……”然后我就被我的老板,36氪媒体业务总裁冯大刚叫住了,他表情很严肃,口气也很严肃,跟我说,“你这个稿子内部有争议”。这是什么意思呢?情感性的内容是很容易刷屏的。最开始决定做这篇稿子,也是因为合并当晚,凌晨3点起夜,我蹲马桶刷朋友圈,看到很多Uber人发的各种情感很充沛很激烈的话,发“Super Pumped”、“always hustling”那几张图,被打动了。这篇稿子一开头也是写,一个Uber人当天感受到不妙,这对于他的感情世界造成多大冲击,然后采访到一个离职的Uber早期员工,他跟我讲为什么Uber文化有这么大吸引力,会让人在感情上那么激动,情绪那么汹涌。我相信很多做商业报道同学可能会有一个共识,情感类的报道,不够“高级”,大家看完之后,感动了,哭一哭,完事儿了,这样的东西刷屏以后,留下什么价值了呢?好在,接下来我们做了一个多月的大稿子出来了,首先是《裁员!裁员!创业者们的2016“寒冬大逃杀”》,这篇刷屏刷得比Uber那篇还厉害很多,而且,这一回36氪同事们的评价是,这

文档评论(0)

zxian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人从事教育还有多年,在这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