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云南大学学报.PDF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云南大学学报.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云南大学学报

历史学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 白 云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摘 要:传统史学的二重性特征在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中有很集中的体现,史书修纂中的客观与 主观、天命与人事、直书与曲笔、实录与名教等,自 《春秋》起,在近三千年的历史编纂史中始终一 以贯之,构成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属性。对待这一属性,当取审慎辩证的态度视之。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客观;主观;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7)04-0047-11 ①   中国古代史学有着鲜明的二重性特征,这 实僵死地躺在记载中,不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种二重性特征在历史编纂学中有很集中的体现。 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只有当人们,你或我, 自 《春秋》起,在近三千年的历史编纂史中, 依靠真实事变的描写、印象或概念,使它们 二重性特征始终一以贯之,构成了中国传统史 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头脑中时,它才变成历 学的基本属性。 [1] 史事实,才产生影响。” 唯有做到主观与客 观的高度统一,才可能撰就出传世久远的优 一、客观与主观 秀史学著作。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既往的事实,这种历 从总体上说,史学的二重性,就是指史 史事实已经消逝,无法进行直接观察,也不 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史学既是客观的,又 能用实验的方式来复制、再现,但它是过去 是主观的。因为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不可改 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 变的,但史家对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却带有主 实,它存在于历史学家之外,不受历史学家 观性,对史实的剪裁和认识,主要取决于史 意志的影响。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探 家的治史指导思想。美国历史学家卡尔 ·贝 明人类既往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克尔认为:“我们通常认为历史学家所做的 即揭示客观真实的历史,并将其在自己的历 工作就是,为了发现人们在过去所做的和所 史著作中表述出来,传达给社会,让社会芸 想的,所以他深入过去,探索过去,他的职 芸众生了解和认识客观真实的过去。尽管如 责就是发现和陈述历史 ‘事实’。” “历史事 此,人们通过历史著述而获得的永远不可能 收稿日期:2017-03-21 作者简介:白云,男,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 ① 吴怀祺先生曾发表 《论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较早提出了这一认识,侧重从封 建统治者的二重性需求探析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特征。后又将其认识写入专著 《中国史学思想史》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83—388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42—450页)。周文玖先生受其启发,撰写了 《中国传统史学的二重 性》,刊于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卷,认为 “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既与封建统治者对史学的二重性需求紧密相关, 又是认识的局限性使传统史学不能突破神意史观所导致”。本文借鉴二位先生的认识,侧重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讨论史学 的二重性。 ·47·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