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正讹和姐妹易嫁再评价.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氏正讹和姐妹易嫁再评价

孙氏正讹和姐妹易嫁再评价   摘要:蒲松龄的《姐妹异嫁》被认为是一篇根据孙扩图《姐妹易家附记》所载故事所成功改编的歌颂美好人格的优秀短篇。通过比较,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篇抒发作者自身命运幽愤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由于受到作者思想局限的束缚,表现出人文精神的缺失。此外,宿命论的观点贯穿小说始终,是作者对人生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表现。   关键词:《聊斋志异》;《姐妹易嫁》;再评价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2-0037-05      《姐妹易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很重要的世情小说,其中的“易嫁”故事既离奇又精彩,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据“三会本”中所录孙扩图的《附记》所言,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掖县名流毛文简的婚姻趣闻。一般认为:“蒲松龄正是根据这件事的简单轮廓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创作了优秀的短篇,并且创造了两个思想性格完全相反的姐妹形象,批判了那种嫌贫爱富,以相貌取人的庸俗思想。”笔者近来翻阅,两相比较,看法颇有不同。   孙氏的《附记》如下:   按:文简封翁讳敏,以孝廉任杭州府学教授。生五子,文简最少。封翁年八十余,文简官少宰,乃受封而卒。其茔地自赵宋时延葬,历有达者。至文简卒,始卜西山新阡。乾隆壬戌,予与文简裔人共修《掖县志》,曾亲至毛氏新旧两茔,揽其碑袁,征其事焉。至文简夫人一段,毕氏《蝉雪集》中所载,亦与此小异。夫人姓官氏。姊陋文简有文无貌,临嫁而悔。妹承父母意,遂代姊归文简。文简既贵,姊自恨,出家为女道士。妹馈遗之,都不肯受。清修登上寿。文简林下廿余年,颇与过从谈道,相敬重云。任城孙扩图识。(附考:余读《掖县志》,相国封翁讳敏,以孝廉任浙江杭州府(学)教授,盖自元以来,以为东莱明阀矣。《聊斋》此条,传闻之讹也。)   如文中所言,孙扩图是一个颇为严谨的学者,而且雅爱《聊斋》。因为他与毛公“裔人”有共事的经历,自认为掌握了有关毛公的第一手材料,感觉蒲松龄的小说中有与事实相抵牾的“小异”,故而作了《附记》,以更正“传闻之讹”。然而,蒲松龄虽自称“异史氏”,但终究不是史笔,他“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一书而兼二体”,本不承担正史的责任,所以自然无需指责。至于那个“严谨”的孙氏,态度越严谨,越显示出他不懂文学、不懂创作、不懂小说,自是“不可读聊斋,不可与论文”的迂腐之辈。   孙氏的“正讹”虽然大可不必,但其所言之“讹”却很值得深究,因为所谓之“讹”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最能体现其创作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倾向。      一、毛公之讹      小说中,最让孙扩图认为不真实的,恐怕要数毛公的身世。   孙氏根据《掖县志》所载,一再强调“文简封翁讳敏,以孝廉任杭州府学教授”,而且“自元以来,以为东莱名阀矣”。毛文简的父亲曾经举孝廉,并且任杭州府学教授,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学官,毛氏家族亦“自赵宋以来,历有达者”的东莱明阀。可以想象,毛公出身官宦乃名门之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年少有成,在父亲去世时,已经官至“少宰”。显赫的家世为他的平步青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保障,也使毛官两族门第之间的婚姻成为必然。而在小说中,毛公的出身可谓“素微”,“其父常为人牧牛”。并且,关于毛父之死的描写更为凄惨:“牧出张家故坟,猝遇雨,匿身废圹中。已而雨益倾盆,潦水奔穴,崩淘灌注,遂溺以死。”毛父为人放牛,路遇暴雨匿身墓穴溺水而亡,与那个贵为少宰之父“封翁”毛敏相比,可谓困顿。由此,两个故事中的毛生,一个仕宦子弟,一个是牧人之子,出身与境况完全不同。对于毛公的真实出身,作者蒲松龄不可能没有耳闻。掖县离作者家乡淄川相去不远,而毛氏家族又为旺族,对其家族源流稍作考察便可明嘹。   但是,作者又何必考究?此毛公非彼毛公矣!   蒲松龄一生空怀远志,却科场蹭蹬,贫贱失意伴随终身。他正是韩愈所谓“不得其平者”也,自然要“自鸣其不幸”了。于是,《莲香》中的桑生“少孤”,《小翠》中的王元丰,“绝痴”,《阿宝》中的孙子楚“枝指”,《巧娘》中的傅廉“天阉”,《翩翩》中的罗子浮满身是“疮”。他们贫贱、卑微、弱小甚至残疾;他们忍受着人世间的冷漠、讥讽与离弃;他们痛苦着他的痛苦,不幸着他的不幸。在自序中蒲氏奋笔疾书:“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那些解颐的鬼魅,良善的闺秀,是他用虚幻编织出的美好寄托和憧憬。自我拯救也罢,自我宣泄也罢,男主人公们的传奇遭遇都是他内心渴望的准确阐释。在如豆青灯之下,在神奇的文学时空之中,他的痛苦有了抚慰,挫折遭遇着际变。《聊斋》的世界看似浪漫,但都打上了作者心灵的烙印。毛文简,这位同乡显贵,虽让他仰慕,但却不贫贱、不卑微、不孱弱,并不能为自己命运代言。于是,大笔一挥,毛公变成了毛生,是被作者“我”化了的明证。他的困顿是作者的现实,他的显赫是作者的欲求在幻想中的实现。   然而,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