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docVIP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doc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一 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Ⅰ 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 通假字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 [A项,“受”通“授”,传授。B项,“颁”通“斑”,花白。C项,没有通假字。D项,“共”通“供”,供应。] 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1)蜀之鄙(  )有二僧。(《为学》)(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3)鄙(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5)孔子鄙(  )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边邑;(2)以……为边邑;(3)鄙陋、见识短浅;(4)粗俗、未开化;(5)轻视、看不起。“鄙”本义是“边邑”,“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3.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    )(2)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    )(5)将军战河北(《鸿门宴》) (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    )【答案】 (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2)“中国”指“中原”;“江湖”指“长江、洞庭湖”;(3)父母兄弟等亲属;(4)崤山以东;(5)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