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靖州寻宗认祖记.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到靖州寻宗认祖记.doc

第二节 到靖州寻宗认祖记 吴通爱(公元2006年) 自先祖吴文宇从靖州迁入我地至今已三百多年了。从小就经常听到我的父亲及村里长辈说过:我们的先祖是清朝顺治末年从靖州三锹的万财李棒(实为列帮)迁来的。先祖兄弟三人,长祖吴文宇,次祖吴常宇,三祖吴美宇。长祖和次祖一同从老家出来做事。来到播阳黄门坡脚,两弟兄分手,次祖继续沿河而上,到贵州黎平或广西三江境内,具体地址不清,至今没有联系,长祖上山来到我大高坪开山种地,居住下来,历经三百多年,一脉承顺,发展成我吴家大房,繁衍至今已一千多人口。三百多年间,一代又一代,至今已历经一十三个字辈,现有6个字辈同在,即“文、通、家、朝(大)、繁(庭、隆)、荣( 致)”。三祖美宇留在老家。 三百多年来,自先祖吴文宇至今的十三个字辈中,字系清楚,我吴家大房分衍出来的七个小房各房代代清楚,但先祖吴文宇父辈以上就没有沿记下来,也一直没有和老家人联系。我先祖具体从靖州哪个村过来的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我经常听到的老辈人口口相传是从靖州三锹的万财李棒(列帮)过来的,但一九八O年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却说是从靖州所属四乡三岩桥大溪村过来的。而几百年间,以前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没有人去证实,最近几十年间,交通虽然便利了,但因族人忙忙碌碌,也没有人去清理,以至于我族大房成为一支独立的、宗根不清的孤族,不知与靖州老家吴姓宗族的哪一支共宗,也就更套不上贵州天柱远口吴氏家祠记载的哪一支了。 多年来,经常听到族人的吩咐,找个时间到老家去认祖寻宗,清理族谱,一脉相承,永续沿后。因此,今年3月28日(农历2月29日)我邀约同在县城信用联社工作的我大房吴家友的大儿子吴勇(时年40岁)一同到靖州去寻宗认祖,清理族谱。时年我44岁,在通道县城工作,在县残联任理事长。当天天气很好,我自己开着单位的军用吉普车来到靖州,得到靖州残联的热情接待,在中餐桌上靖州同仁还专程请来三锹乡人、现在江东乡任副乡长的杨胜登给我们介绍情况,他说:三锹现在是个乡,以前的三锹是大地名,有上锹、中锹、下锹,上锹是藕团乡、辅口乡,中锹是现在的三锹乡、坳上乡,下锹是大堡子镇,李棒不叫李棒,叫列帮,万财、列帮是现在三锹乡菜地村的两个小地名,列帮已没人居住了,万财有潘姓和吴姓居住,具体情况不够清楚。我们拿出一九八O年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问他们,四乡三岩桥大溪村在哪里,他们说靖县的四乡是大地名,包括现在的新厂、平茶、藕团三个乡,三岩桥、大溪村在藕团乡,但大溪不是三岩桥所属的村,而是潭洞村的一个寨子,也是苗族。我们认为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是至今我们掌握的第一个文字资料,虽然人们口口相传是在三锹万财列帮,但我们决定还是先到大溪村去。于是杨胜登马上与藕团乡计生办主任毛驰联系,要毛驰接待并陪同我们到大溪去。 中午1点半,我们从靖州县城出发,往西一路驶去,经过辅口,来到藕团乡政府,毛驰出来接待我们。我们把情况跟毛主任讲了后,他说今天正好召开乡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各村书记、党员代表都在这里,有很多姓吴的,他们之间可能有人熟悉情况,要我们等一会儿。于是我们在会议间隙,经毛驰介绍与指导会议的靖州县药监局长吴恒成联系上,他说他是三锹乡凤冲村人,与万财相隔10里左右,原在县民委工作过三年,在民委工作期间曾参加过全县各姓宗谱清理,对吴姓宗谱比较了解,他说他们这支宗族可能与我们比较接近,已清有谱,他说吴姓最初从江苏无锡过来的,后来到江西,明朝时从江西迁到贵州天柱一带,在天柱远口镇还有吴氏家祠,后才迁到靖州,他们这支已到远口去修谱来了,是50代转宗,排有50个字辈,远口宗祠有禄、德、铭、雄四公,靖州这一带的吴姓都是这四公的族系,吴局长他们这一支属雄公系,当时藕团乡新寨村的原书记吴家明也在一起,吴家明他们又是一支。散会后,我们又与各村吴姓的代表进行广泛的联系。我说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字辈是7字转宗,即“万、世、朝、庭、家、大、启”7个字辈,这一带吴姓有没有一样的传说,他们都说没有这个转宗字辈,我把他们记得的字辈进行比较,吴局长这一支在我们的七个字中有“万、世、庭、大、启”这五个字,吴家明他们那一支只有“家”和“启”这两字相同。他们说藕团乡的中团村吴姓是八字转宗:即“永、财、政、奉、家、成(承)、启”(还有个字忘了);新寨村吴姓又是另十二个字转宗,即“文、昌、天、兴、元、学、尚、成、永、远、启、盛”。 吴姓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6位。就在靖州境内,吴姓也是大姓,绝大多数吴姓宗族都是江西迁来的,但近几百年间人口经常迁徙,有的直接从广西迁过来,有的经过贵州再迁入靖州,有的先到靖州再到贵州又再回靖州,因此吴家大姓各房都没有统一的字辈,各有各的排辈,有的大房修了谱,有比较规范的字辈脉系,但却有部分吴姓没修谱,只是口口相传,时间久远,字序就乱了。 为了弄清老家到底在哪里,我和吴勇还是决定到吴通德老人写的简谱的地方亲自调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