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土耳其东方主义与海顿弦乐四重奏“五度”.docVIP

镜中土耳其东方主义与海顿弦乐四重奏“五度”.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镜中土耳其东方主义与海顿弦乐四重奏“五度”

镜中土耳其东方主义与海顿弦乐四重奏“五度”   摘要:本文分别从音乐学、文化与文学理论、心理分析及个人体验等视角,悉心解释了海顿弦乐四重奏“五度”第一乐章展开部第85-88小节的东方主义符号能指的丰富涵义。四小节乐句中的增二度音程、弗里吉亚调式、重复节奏、平行五度、固定低音等形式修辞实际被海顿注入了丰富的东方主义意涵,只是碍于根深蒂固的“纯音乐”思维,人们长期对此视而不见。惟有正视深埋于西方18世纪艺术音乐中的东方主义符号元素,而非简单将之归入18世纪西方共性和声法则范畴,才可以确切解读这部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海顿,四重奏,东方主义,异国情调,土耳其   中图分类号:J657.641.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1.024   译者说明:关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以及“东方主义”的研究,中西著述均可谓汗牛充栋。前者多立足于“纯音乐”层面的形式解析,罕有涉及意义问题;后者则往往将探讨对象锁定在18世纪西方古典艺术之外的非西方、非纯音乐的东方主题所涵盖的文化议题。相形之下,保罗·克里斯蒂安森的这篇文章,立意显然自出机杼。他的出发点乃是基于个人的聆赏体验,通过解答海顿“五度”第85-88小节所引发的体验迷津,大力抨击了两种成见:其一是将18世纪古典艺术音乐以及弦乐四重奏奉为“纯音乐”之典范,遂以“自律性”排斥音乐阐释的偏执做法(一个历史事实是,西方艺术中关于东方主义表述体系的建构在18世纪末已臻于成熟);其二则是萨义德所提出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导致人们把东方主题机械预设为一种毫无作为、异想天开或者地域观念的对象,本质化的刻板处理这种人为创造出来的东方音乐表意实践体系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在克里斯蒂安森看来,如果不考虑内在于85-88小节音响中的东方元素,仅仅把18世纪调性功能体系作为解释的依据,只会造成对于音乐的曲解。通过首先提出这四个小节在音乐聆听中的“悖论特质”,分析其东方主义修辞类型,确定其音乐中的土耳其意象,继而广征博引诸如霍米·巴巴、帕慕克、拉康、苏珊·麦克莱瑞、克里斯蒂瓦、劳伦斯·克雷默等诸家典实,作者最终给出了??种思路下的音乐描述与诠释方案。最后须指出的是,在本人看来,这篇针对不过区区四个乐节恣肆而成的洋洋长文,尽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美新音乐学所谓的文本批评路数,但行文的晦涩、理论的芜杂,尤其是在语义分析因为无限制扩大了音乐的语境而造成的过度诠释,不仅有嫌牵强,也点染出了诠释学运用于解释音乐时的种种困境。   The Turk in the Mirror: Orientalism in Haydn’s String Quartet in D Minor, Op.76,No.2(“Fifths”)原文发表于19th-Centurary Music, vol.31, no.3(Spring 2008),pp.179-92. 作者保罗·克里斯蒂安森(Paul Christiansen),加州大学音乐学与批评学博士。学术领域涉及捷克音乐、亚纳切克、海顿、东方主义、诠释学、摇滚音乐以及广告宣传中的音乐政治等等。曾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New Grove)、《素歌与中世纪音乐》(Plainsong and Medieval Music)、《文汇》(Notes)、《回声》(Echo)、《音乐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美国音乐社会期刊》(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Music),《媒体文化:媒体与传播研究》(MedieKultur: Journa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世纪音乐》(19th-Century Music)等一流严肃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并有多部专著出版。   有时候,东方主义(Orientalist)匿身于最黑暗的角落。只要仔细分析下文谱例中的音乐,便知所言非虚谱例1。本文所论述的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写于1797年的D小调第六十一弦乐四重奏(op.76,No.2)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重要乐句——确切的说,第85-88小节——亦是如此。这四个小节令人匪夷所思,尽管这种异样感仿如微光,在心中一闪而过。因为在现实的聆听中,用不了七秒,这四个小节的音乐便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这比读完本文标题的时间还要短。   谱例1   具有说服力的例证俯拾皆是,我却仍打算选择把这四小节作为东方主义的范例。事实上,在海顿的其他音乐作品中,甚或者是其它几首弦乐四重奏中,东方主义的因素也是无处不在。然而,类似于前文谱例中的奇特乐句,只有在作品76之5、之6的慢乐章中才出现。这是为何本人不打算全力阐发这些慢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