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化工学院梁信源创作liangxygxueducn91吸光-广西大学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可见光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可见光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二、光吸收定律 ◆有关条件 二、光吸收定律 ◆吸光定律的意义 二、光吸收定律 ◆摩尔吸光系数? 二、光吸收定律 〖例〗 浓度为5.0?10-4g/L的Fe2+溶液,以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时,使用2cm比色皿,在波长508nm下,测得A=0.190。求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二、光吸收定律 ◆吸光度的加和性 广西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梁信源创作★ liangxy@gxu.edu.cn * 物质为什么呈现不同的颜色? CuSO4溶液蓝色 KMnO4 液紫红 而NaCl液无色 ? 原因? 1.可见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E =h? =hc/? =hc? 式中E为光子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为光的频率,?为光波长,?为光的波数,c为光速。 光子频率越高(或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频率越低,其能量越低。 1.可见光 电磁波的分布区域相当宽,可见光谱区仅占其极小的一部分: 1 ~ 1000m 0.1 ~ 100cm 0.75~ 103?m 400 ~ 750nm 10 ~ 400nm 0.1 ~ 10nm 波 长 无线电 微波 红外光 可见光 紫外光 X射线 光谱区 电磁波的分布区域相当宽,可见光谱区仅占其极小的一部分: 光谱带 青 青蓝 蓝 紫 红 橙 黄 绿 补色 红 橙 黄 绿 青 青蓝 蓝 紫 颜色 650~ 780 600~ 650 560~ 600 500~ 560 490~ 500 480~ 490 450~ 480 400~ 450 ? /nm 1.可见光 可见光——能为人的眼睛所感觉到电磁波。 (约400~780nm波长范围的光) 单色光——具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非单一波长的光。 补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能成为白光的那两种单色光。 ◆基本概念 黄 蓝 绿 紫 红 青 橙 青蓝 白光 (黄色~蓝色互为补色、绿色~紫色互为补色) 如Cu2+液呈蓝色是因吸收了白光中的黄光: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其选择性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而产生的。 物质所呈现的颜色即透过光的颜色。 Cu2+液在黄光中呢? CuSO4溶液 白光 蓝光 黄光 KMnO4液为什么呈紫红 而NaCl溶液无色!? 3.吸收光谱曲线 意义(说明): (1)物质吸收光有选择性。 (2)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结构有关(特征波长?max)。 ——定性分析的基础 (3)物质的吸光程度与物质量有关(浓度大,峰越高) ——定量分析的基础 (?max处最灵敏,准确度高) ——描述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的关系曲线(即A~?关系曲线)。 c b I0 I 溶液:浓度c、厚度b 单色光照射:强度I0?I ◆有关概念 透光率:T = I/I0 吸光度:A = -lgT ◆定量关系式 (定量依据) A = Kbc ( 或 A=? bc ) ◆吸光系数K与溶液性质、温度和波长有关。 浓度以g/L为单位时,K以?表示: 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浓度和厚度成正比(朗伯—比耳定律)。 A= ?bc (?称质量吸光系数) 浓度以mol/L为单位时,K以? 表示: A= ?bc (? 称摩尔吸光系数) ?是吸光物质在特定的波长、溶剂等下的特征常数。 ?能反映物质的吸光能力,可作为定性分析的参数和光度测量的灵敏度。 (?大者灵敏度高,?大于104即为高灵敏度) ? = ?·M (?比?更常用) 〖解〗 溶液中共存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其总吸光度等于各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A =∑Ai = b∑?ici ◆吸光度的上述性质称吸光度的加和性。 ◆吸光度的加和性可用于混合溶液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和某些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 下 节 广西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梁信源创作★ liangxy@gxu.edu.cn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