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浅析
《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浅析
[摘 要]《孟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又是受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影响。研究分析孟子的生态伦理想对我国走出当前的环境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性善论
环境伦理指的是可为人们的环保行为提供精神动力的伦理信念、原则和道德规范,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就已经具有了百家争鸣式的环境伦理观,其中《孟子》一书反映的孟子的环境伦理思想极具有代表性。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自幼被慈母“三迁之教”[1],年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2]学有所成。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仕任齐宣王客卿。孟轲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人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系统、完整地保留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其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能给处于生态困境的当代人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
《孟子》中记载:“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3]牛山的植被一度很茂盛的,但是因为距大都市太近,所以都被砍伐光了。本来它还具有再生的能力,可是牧民却看上了这块土地,把成群的牛羊赶到这里放牧,于是脆弱的植被再次受到破坏,无法再生,成了光秃秃的山包了。这是一例生态破坏的典型事例。虽然孟子是为了证明他的性善论,但是对他来说这是记忆犹新的一幕。同时,我们知道孟轲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频繁的战争使人民的生活陷入水生火热之中,经济遭到重大影响,同时肯定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是这一问题被当是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所掩盖。孟子通过反思,通过对自然环境变迁的的思考,提出了著名的“仁民爱物”的思想。因此当时的社会??境成了孟子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的外部原因。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产生的内因。孟子说,当一个人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时都会去救他,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想和小孩的父母有交情或是想得到什么名誉,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声才去救他,是因为这个人有同情心,是发自内心的行动。于是孟子得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心。孟子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宣王由于不忍心看到以牛祭钟便用羊来代替,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生态伦理产生的心理基础。如果没有一种覆载万物的天地情怀,就不可能有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不会对动植物的处境有感同身受之情,君王以此“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能做到 “仁民而爱物”[3]。
二、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
孟子生活在农业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完全依赖自然环境。因此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首先必须要对自然有合理的认识。他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肯定了自然万物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人类要认识他们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孟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孟子主张“君子之于物也, 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3]孟子把“仁民”与“爱物”联系在一起, 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一思路看, 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从最终意义上讲, 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遵循自然规律而生存。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意思是说不违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那粮食就会吃不完;捕鱼时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湖泊中捕鱼,那鱼鳖也会吃不尽的;砍伐树木要有一定的时间季节,不滥伐,木材就会用不完。在五亩大的庄园里,种桑养蚕,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养殖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田地,如不耽误农时不妨碍农务,几口的家庭就能吃饱了。慎重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阐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这里的“时”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世间万物都按照四季的交替发生发展的生态规律;另一方面则是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