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
构建儒道互补价值观
摘 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本体,以无为为境界。在老学体系言,儒道互补是以无为为本体,以仁义为次德目。理论上言,理想的互补形式是具备着相同的世界观,而有价值命题的交流,使得各自的价值可以安立在对方的体系中,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实践出来。
关键词:儒道互补、无为、仁义、孔子、老子
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
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作用姿态地说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讥斥儒行。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因此本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可能性的体系说明及型态建构。
价值信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可能有的生命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要追究,他们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可能或什至是理论事实时,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有定位之后在操作时即仍然是有一绝对的标准,该仁义时仁义,该无为时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在各自体系中吸纳了彼此。
那么孔老互补究竟是在哲学体系建构的什么情况下互补呢?而为何庄儒之间无法互补呢?这当然就要回到方法论讨论中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问题上了,作者以下将提出一个孔老互补的理论结构,亦即在儒道两系的哲学史发展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分别定义深入各自体系系统内的互补意义。一方面思索在儒学传统中什么样的体系建构即是有着儒道互补的意义,另方面在道家老学史的系统中思索同样的问题。因为就哲学史的一般眼光中,有儒学作品有老学作品,但是什难找出明表孔老合一的理论作品,但是现实实践中的知识份子心灵又确实能够体现孔老互补的价值信念,所以不论知识份子的自我理想形象定位为孔为老,从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上说,应该可以找出在孔老哲学史发展的体系建构中那些并存孔老价值信念于一炉的理论建构。这两种理论系统中,应该都可以找到同置无为与仁义的的价值信念在其中,只其赋予无为仁义的终极定位位阶不同而已。
二、儒学史上的仁义无为价值观念的互补性建构型态
在儒学传统中,本体的价值仍以仁义为终极,在圣人实践仁义的活动中则有无为智慧使用的空间。故就儒学史发展说,在《易经》中即以时位的现实,理解君子在社会阶层中的情势,并明白与大位者合作的智慧,而建立诠解易经经文的刚健与柔顺之智慧的双途法则,此义表现在《文言传》及六十四卦的《彖传》、《小象传》中尤为明显,此即一儒学传统中的儒道互补观的实例。在宋明新儒学史中,阳明自己肯定的“四无教说”亦表现出无欲作为仁义价值的操作境界之智慧的义旨。只其始终以关怀现世为价值主旨,而在保持护守此一价值信念之时以无为信念为操作的要领,而无为信念的体悟亦正儒者在仁义目标之实践时对于人心负面私欲的防治之要旨,因此无论以什么样的论理形式及概念使用,儒学史的理论建构始终收摄着此一操作智慧,然而亦因儒学价值始终入世心切,故而永远以仁义关怀为价值标举,只其操作时以无为为实得之境界,故而我们说儒学系统内的孔老互补是以仁义为终极价值及以无为为境界,以有别于老学系统内的孔老互补是以无为为终极价值而以仁义为次德目。以仁义为次德目在老子书中亦已明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即以无为为义理,无为即道体的价值实义,仁义价值已落入下层,是社会情境人心淳朴已经堕洛之后的不得已的张本了。
三、结论:儒道互补价值信念的生活写照
关于儒道互补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新诠释工作,可以进行的对象还很多,但就本文的重点陈述而言,以上所述暂已足够。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要对儒道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方案.pdf
- 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汽车电器维修工(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技术方向)赛项竞赛平台主要设备技术标准(指导版).pdf
- 布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x VIP
- 2024阿里巴巴淘宝云客服-消费者咨询业务知识题库与答案.docx
- 青州古城景区介绍-青州古城景点PPT.pptx
- 产后骨盆修复培训课件.pptx VIP
- 监控维修工程施工方案.docx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docx VIP
- 第五章-绿色化学方法.ppt VIP
- 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突出问题整治、阵地管理提升行动工作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