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下郑板桥的两家书教案.doc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教案
作者
廖沫沙(1907-1991) 作家。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学联干事。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并任出版社、报社编辑。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三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三厅工作,回长沙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任《抗战日报》总编辑。1942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商报》副总编辑、中共香港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与邓拓、吴晗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发表《三家村札记》,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77年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另著有《鹿马传》等。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板桥其人及其教子思想。
2、了解作者廖沫沙。
过程[]
1.第四段“这些想法”具体指什么?
解析:读书、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本文对“好人”是怎样解释的?这里渗透着怎样的思想?
解析: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护”,渗透着民本思想。
3.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呢?
解析:含有郑板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意义的意思。
4.作者指出郑板桥教育观念中怎样的“怪”处,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用原文)
解析:“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道出一个真理”。
5.你怎样理解“这是他的‘怪’处,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中“看得远、看得大”的含义。
解析:评价郑板桥的思想具有远见,具有普及人民百姓的意义。
6.作者说,郑板桥的“好人观”和教子之法是有限度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发表独立见解哦!有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语言明快,而含义深刻。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XX中心小学每周例会
教师谈课改体会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主题:《 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主讲人: 2018年月日 (第)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
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
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所学内容当中,很多文章都是开展的德育教育的合适载体,比如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将相和》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讲解历史典故,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气度与胸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
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习惯与德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