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9《日知录》三则 一课时 教案.docVIP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9《日知录》三则 一课时 教案.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9《日知录》三则 一课时 教案

《日知录》三则 一课时 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介绍顾炎武及《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 ?无稽(jī)之言???剿(chāo)袭???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潦(lǎo)水???襟裾(jū)????摭(zhí)谈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2、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③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④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⑤译文: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①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②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文人之多》内容探究 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韩愈诗: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 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 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风气 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 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 ③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