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相声前世今生与未来.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派相声前世今生与未来

海派相声前世今生与未来   主持人: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相声这一原本流行于北方的曲艺艺术形式,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逐渐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绚丽花朵。不仅成立了好几个专业社团,更推出了诸如金岩、赵松涛、王自健等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有的深入基层,有的走上电视,有的扎根剧场,以年轻人特有的拼搏与努力在上海的演出市场站住了脚跟,并引起了一股热潮。在座的很多曲艺界前辈见证了海派相声的起起伏伏,未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高龙海(资深相声演员,上海曲协相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我对上海的相声比较了解。我的师傅于振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把相声带到上海。上海虽是五方杂处之地,但却有一个大环境对相声很不利:滑稽与独脚戏独霸天下。上海方言也阻碍了北方的艺术形式进入上海。但是上海人有个特点:好奇,又是中国经济最强势的地方,因此吸引全国各地的相声演员到这里来淘金,以刘宝瑞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人都曾涉足于上海滩。我师傅刚到上海时不是专业说相声的,起初他在电影厂拍电影,因为演员都讲普通话,所以他带领了一批像陈述、于飞、曹铎这样的演员一起说相声。当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演出。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师傅开始正式说相声,搭档就是叶慧贤。大家一起成立了广播艺术说唱团,当时团里有四大金刚:于振寰、黄永生、筱声咪、陈卫柏,成为上海曲艺界耀眼的闪光点。   那段时期,上海以及全国的相声掀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高潮,全国各地曲艺团纷纷奔赴上海演出,有北京曲艺团、天津、济南、湖北、浙江、南京……五星剧场、红旗剧场、胜利剧场、国际电影院,各大剧院场场爆满,相声在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同时,上海本土相声以青年宫(大世界)及工人文化宫为阵地,尤其青年宫有意识培养了几代相声演员,像葛明铭老师就曾在那里创作过相声。热闹一阵之后,慢慢开始走下坡路,上海相声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只剩我一个人,但是香火仍在,我一直坚持说相声。那时候很可怜,到哪里都被称为单口相声演员。所幸的是上海还有一批观众喜欢我,因为我生在上海,了解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4年,上海出现了一个新的明星——赵松涛。我当时看到他心中一亮,看他说相声就特别喜欢,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继承者,非常孤单。有次东方卫视采访我,问怎么称呼我,我说,你们就叫我相声守望者吧,我盼望着上海有相声,现在,我终于盼到了。上海之所以能形成相声热,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有一批新上海人进入,他们喜欢相声;其次,这些年来郭德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他把小剧场相声这盘棋走活了!我觉得郭德纲现象是中国相声的转折点,给许多体制内包括体制外的演员指了一条明路。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发扬功不可没,并且加入了新鲜的血液,还培养了不少新人、新观众。   对比一下上海的情况。2006年之后,上海也做了不少探索,我们曾经在雅趣茶馆成立俱乐部,但是昙花一现,没有坚持下来。他们(赵松涛)坚持下来了,至今已有八年。他们是一帮小伙子,年轻人,在上海慢慢有影响了。一是他们利用现代的网络手段;二是上海演出市场与观众本身有需求,因此他们确实吸引了一批上海人,尤其是大学生。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我们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希望。另外,上海曲艺家协会很关心相声的发展,一点一滴地关心、帮助,水到渠成地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这都是对海派相声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我觉得,上海相声的香火就从没有中断过,但曾有不少潮起潮落,这很正常。现在我觉得又走到了十字街头,在发展壮大中我们有不少困难,热闹的大火之后,应该看到这里面有虚火。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冷静下来,确定今后的方向。   赵松涛(田耘社著名演员):我们田耘社在2004年11月11日成立,最开始就是通过网络,召集组织一批相声爱好者,在家里举行沙龙。2005年,我们开始感到仅仅孤芳自赏很不够,我们要走出去。但是进市场还不现实,因此选择了高校这条路线。进高校开相声专场,做讲座。2006年走进剧场,刚开始在大柏树一个老仓库,向一帮玩话剧的朋友借场地,从每月一场发展到每周一场。那时很艰难,依靠网络、高校、朋友圈来宣传,地方又偏僻,有时候几乎没有观众,我们就拿起快板走到街上,招揽观众。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圈子,2007年进入打浦桥文化中心表演,在这里我们做了一年,每周一场,还算不错,开始有了报纸宣传。   2008年表演进入北站文化中心,从这里开始奠定了现在上海相声现象的基础。我们在这里演了三年,形成专业的表演团队,形成了一定的节目数量,培养了一定的观众群体。然后从这里,团队又分解出一些支脉,有的演员也创建了自己的团队,各团队开始创作有各自特点的相声。2011年北站停演,我们转移到北新泾文化馆,并且与上海评弹团的吴新伯老师展开合作,定期举办“京腔吴韵”专场演出,算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2012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上海少儿图书馆开设俱乐部,打算在演员培养与观众培养上下足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