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生稻优良基因发掘利用研究进展
野生稻优良基因发掘利用研究进展 在稻属(Oryza Linnaeus)中,仅2个为栽培种,其余20余种均为野生稻,包括AA、BB、CC、BBCC、CCDD、EE、GG、FF、HHKK、HHJJ 10种染色体组[1]。我国的野生稻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云南地区就包含了中国仅有的3种野生稻,即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和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2]。野生稻由于长期在野生状态下生长,经过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蕴含了大量的优良基因,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宝库[3]。但栽培稻由于长期经人为的选育和驯化,许多有利基因被定向选择而过滤掉,致使其具有传狭窄性和单一性,大大降低了抵抗病虫害侵袭和忍受各种逆境的能力。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从野生稻中发掘栽培稻已丢失的优良基因,并应用于栽培稻的遗传育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现已从野生稻中发掘出抗病虫、耐旱、耐寒、高产及其他许多有??基因[4]。对这些优良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有助于及时发掘并充分利用野生品种资源,为栽培稻育种做出贡献。目前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对多年来野生稻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标记定位,以及这些基因在栽培稻中的转移利用作一综述。 1野生稻抗虫基因发掘及定位 自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水稻稻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其中发现的部分抗性基因来自野生稻。目前已经有10多个抗稻飞虱基因从5种不同的野生稻资源中找到并鉴定。在澳洲野生稻(Oryza australiensis)中,发掘的抗褐飞虱有Bph10和Bph18。其中Bph10是由Ishii et al[5]鉴定出的,是1对显性的抗虫基因,且被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与RG457相距3.68 cM。研究表明:Bph10抗褐飞虱生物型1、2、3。Bph18由Jena et al[6]鉴定出,被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S15552和RM463之间。2010年,Jena et al[7]已将Bph18克隆出来,通过转基因验证后,证实Bph18增强了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在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出的抗褐飞虱基因有5个,即Bph11、Bph12、Bph13、Bph14和Bph15;抗白背飞虱基因2个,即Wbph7(t)和Wbph8(t)。其中2个隐性基因bph11和bph12由Hirabayashi et al[8-9]率先鉴定出,分别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长臂和第4号染色体上,bph11与标记G1318 相距12.4 cM;bph12位于标记G271与R93之间;Bph13由Renganayaki et al[10]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上,与RAPD标记AJ09b相距1.3 cM;Bph14和Bph15由Huang et al[11-12]鉴定出,分别位于第3号染色体和第4号染色体上,Bph14位于标记G1318和R1925之间。Bph15位于S11182和C820之间,2个分子标记相距1.2 cM[12]。目前Bph14已被DU et al[13-14]成功克隆,其编码1个CC-NB-LRR蛋白,它独特的LRR区域可能特异识别褐飞虱的侵入并激活防御反应。研究表明转Bph14基因水稻在苗期和成熟期都表现出对褐飞虱的抗性。Wbph7(t)和Wbph8(t)是由Tan et al[15]在来源于药用野生稻的衍生系B5中鉴定出。其中,Wbph7(t)被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之间,2个分子标记相距1.1 cM;Wbph8(t)被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S11182和R288 之间0.3 cM的区间内。 在具有阔叶野生稻(Oryza latifolia)遗传背景的基因渗入系B14中,Bph12(t)被Yang et al[16]鉴定出,该基因为显性基因且对褐飞虱表现高抗,被定位到第4号染色体上,分子标记RM261和C946之间,且距RM261仅1.8 cM。 在普通野生稻中发现的抗褐飞虱基因有bph18(t)和bph19(t),这2个基因为隐性基因,且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九龙江型表现抗性[17]。分别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和第1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上。其中,bph18(t)位于RM6506和RM27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是11.0 cM和6.0 cM;bph19(t)位于与分子标记RM17相距16.7 cM外。 在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中发现的抗性基因有Bph20(t)和Bph21(t),Rahman et al[18]将其分别定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短臂和第12号染色体长臂上,Bph20(t)位于分子标记RM5953与MS10之间约193.4 kb的区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