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岭隧道施技术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龙岭隧道施技术总结

京珠高速公路 五龙岭隧道施工技术总结 单位: 日期: 1、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 五龙岭隧道位于广东省翁源县连新镇塘心村阳河南面,近正交方向穿越五龙岭山脊。是北京—珠海高速公路主干线上一座六车道的双联拱隧道。 1.2结构形式(见下图) 隧道全长200m,位于半径为1220m的平面曲线上,路面超高横坡3%,路线纵坡0.5668%。隧道为扁坦形连拱结构,三心曲墙式复合衬砌,初期支护由注浆锚杆、喷射砼、钢筋网、工钢拱架组成,二次支护为C25模筑钢筋砼,在两次支护之间铺设PVC复合防水层。 进口洞门设计为削竹环框式结构,出口洞门为削竹挡墙式结构。 隧道采用三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中导坑宽5.8m,高6.4m,半圆拱形结构。中墙为2.3m宽钢筋砼,顶与中导坑拱顶高差0.5m。侧导坑宽4.71m,高6.98m(8.18m),双弧尖顶形结构。 1.3支护设计参数 隧道一次支护为型钢支撑锚喷支护,二次支护为模筑钢筋砼,支护设计参数见下表: 部 位 支护类型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 系统锚杆 C20喷射砼 钢筋网 钢支撑 C25钢筋砼 型 号 长度(cm) 间距(cm) 厚度(cm) 直径 网格 间距(cm) 型号 间距(cm) 厚(cm) 主筋直径/间距(cm) 拱墙 S2 WTD25注浆锚杆 400 100×100 27 φ8 20×20 20b 70 50 φ25/20 S3 WTD25注浆锚杆 400 120×120 22 φ6 20×20 20b 100 50 φ22/20 中导坑(中墙) S2 φ22砂浆锚杆 250 100×100 15 φ8 20×20 16 70 230 φ25/10 S3 φ22砂浆锚杆 250 100×100 10 φ6 20×20 230 φ22/10 侧导坑(边墙) S2 φ22砂浆锚杆 200 100×100 10 18 70 50 φ25/20 S3 φ22砂浆锚杆 200 120×120 10 18 100 50 φ22/20 1.4地质情况 1.4.1构造条件 五龙岭隧道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南北向雪山幛背斜北东端与新江向斜西北缘的交汇处,隧道进口处有一条断层(F1),呈北北西走向,倾向北东东,倾角较陡,断层面也是岩层接触界线,上盘为帽子峰组(D``)泥质砂岩夹薄层页岩,下盘为天子岭组(D3`)灰岩,由北向南延伸,岩层产状倾角20。,倾角39-65。。施工揭露的地质表明,全隧道位于断层挤压破碎带中,地质条件差,属Ⅱ、Ⅲ类围岩。 1.4.2地层岩性 隧道区域地层比较简单,以单斜产生,由帽子峰组泥质砂岩、天子岭组灰岩组成。组成隧道的围岩主要为泥质砂岩夹页岩及灰岩,由于岩性差异,岩石风化不均,常出现“夹层风化”现象,厚度各处不一,变化大,灰岩地段风化带不发育,而砂页岩地段风化比较强烈,隧道左线除进口50m为弱风化砂页岩,其余地段为全-强风化泥质砂岩夹页岩,岩体风化呈浅灰黄色的半岩半土状,隧道右线出口出露部分灰岩,岩体呈灰黑色,砌体结构,其余地段均为弱风化泥质砂岩夹页岩,呈现薄片状,节理较发育。 2、工程特点 (1)隧道最大开挖宽度为32.6m,最大开挖高度11.6m,为连拱 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序多、相互干扰大。围岩经过多次扰动和应力迭加,支护荷载不断变化。 (2)隧道埋深浅,最大覆土厚度42m,覆跨比小于1.5,属浅埋 和超浅埋隧道。 (3)隧道从山垭口穿越,围岩为断层挤压构造,地质条件差,微风化的灰岩与全~强风化的泥质砂页岩随机出现,土石混杂,软硬不均,且围岩自稳能力差,局部富含地下水,这些因素增大了施工难度。 (4)隧道一侧山势较高,另一侧山势较低,偏压十分明显。另外,左右线隧道的先后施工,使中墙受到明显的施工偏压。 (5)出口仰坡高而陡,施工影响高仰坡的稳定,高仰坡给施工也带来了附加的不安定因素。 3、施工技术 3.1 施工工序(见下图) 隧道施工采用三导坑先行的施工方法。先进行中导坑开挖,随后相继开挖左右侧导坑,中导坑贯通后从中间向洞口浇注中墙,侧导坑则从洞口向中间施作边墙二衬。在三条导坑贯通后,且已完成中墙及边墙衬砌后进行左、右线拱部开挖及拱部二次衬砌,随后开挖中部及落底施作仰拱,形成封闭的支护结构。拱部施工时,左线超前右线30m。 3.2施工方法 本工程采用三导坑先墙后拱法施工,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紧跟的支护原则。 3.2.1导坑均采用微台阶法施工。土质地段上部采用人工开挖,下部采用装载机直接挖运。石质地段采用控制爆破。为防止荷载转换造成中墙偏压倾斜及“群洞效应”对中导坑产生附加荷载,导致较大变形,中柱两侧与中导坑支护结构之间的空间用渣土回填夯实,上部1.5m范围内回填C10砼。 3.2.2正线隧道拱部开挖采用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