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若干问题.pptVIP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若干问题.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实验室诊断中若干问题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实验室诊断中的若干问题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陆 权 作者简介 陆权,硕士,现任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1990-1991年在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洛衫矶儿童医院进修呼吸急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临床微生物学和抗感染药物治疗学,擅长小儿睡眠呼吸障碍等疾患的诊治。 感谢聆听,欢迎交流 小 结 支原体是目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支原体无细胞壁,故呈多形性 终末结构P1蛋白使MP能紧密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但 MP是细胞外微生物 MP致病因素:产生超氧离子、神经毒素、磷脂酶等,使宿主细胞受损;还可以引起宿主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以及共同的糖脂抗原引起交叉反应;过强的炎性反应 支原体血症客观存在 小 结 临床检测阳性率不等同于流行病学的感染率 检测方法明显影响“感染率” ,应动态连续观察才能得出感染率是否在升高 MP感染可以发生在婴幼儿甚至新生儿,但高峰发病年龄依然是学龄前和学龄儿 单纯依靠临床征象无法确诊MP感染 诊断MP肺炎者尚不能否定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 MP可能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原 喘鸣、慢性咳嗽患儿的诊治中要考虑MP感染 小 结 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目前临床诊断MP感染的最常用的实验室证据,但方法的规范化和滴度定量标准极需统一 诊断标准应强调双份血清(间隔2周): 恢复期抗体滴度上升4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4或MP-IgM抗体滴度持续>1:160 各种PCR技术在我国目前仍仅限于实验研究,尚不可能也不提倡在临床诊断中普遍应用 您已完成本课学习,可点击左侧考试按钮参加考试! 一、概述--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呈高度多变,有球形、双球形、丝状、星状和哑铃状等 MP有双股DNA,全基因长度577~1380kb 对人类致病有密切关系的是MP的终末结构(terminal structure),通过其表面蛋白,尤其是P1蛋白,使MP能以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作为受体,紧密粘附在宿主细胞例如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 MP是细胞外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致病性 侵入人体后,MP是通过终末结构中微管从宿主细胞吸取核苷酸、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并产生超氧离子、神经毒素、磷脂酶等,使宿主细胞受损 MP感染还可以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也可通过与宿主细胞共同的糖脂抗原引起交叉反应,这一切构成了MP致病性的重要因素 肺炎支原体致病性 很少侵入血液和组织? Daxboeck等--29例MP感染致CAP患者的血清用实时PCR技术与常规PCR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所有标本常规PCR均阴性,但实时PCR检出15例MP感染(52%阳性率) 这说明MP可以侵入血循环、支原体血症客观存在! Daxboeck F, Khanakah G, Bauer C, et al. Int J Med Microbiol,2005, 295(4):279-285. 二、MP感染实验室诊断相关的若干问题 CAP-非典型微生物病原地位 我院2451例住院CAP患儿(02年5月~04年4月) MP总阳性率 14.5% 最常见症状是咳嗽,高达96.5% 咳嗽多持续3~4周以上 黄海辉等报道上海地区CAP病原学调查,共244例2岁以上CAP患者入选,非典型微生物病原体阳性高达33.6%,而MP阳性率在5~14岁小儿高达47.4% 黄海辉,张婴元,黄绍光等。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6]:321-324. MP感染率的概念 文献报道MP感染率9.6%~66.7%不等 不同作者的资料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年份与季节、不同年龄与就诊单位,且检测方法不同、所用试剂不同以及判定标准不同等均足以影响结果 这种资料相互间可比性不强,多以住院或门诊患者MP检测阳性率为标准,极少是基于社区人群的感染率评估 临床检测阳性率不等同于流行病学的感染率 MP感染有逐年升高趋势? MP是5-15岁儿童CAP常见病原,约占10~30%以上。每隔3-8年可发生1 次地区性流行 混合感染:儿童CAP混合感染率约8~40%,年龄越小,混合感染的机率越高 婴幼儿混合感染多为病毒+细菌 年长儿混合感染多为细菌+非典型微生物 必须考虑国家与地区不同、年份与季节不同、对象年龄与就诊单位不同,检测方法与试剂不同以及判定标准不同等,应动态连续观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