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3单元 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ppt

2014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3单元 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3单元 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

5.(2012 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高一期末)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 长的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解析】选 D。1976~1985 年苏联处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 期,1986~1990 年是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1990 年经济发展出 现负增长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 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 类精神的新方向”。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莫斯科 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 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 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 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 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 年 5 月 6 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 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 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 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 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 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 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 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 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材料三 1935 年 7 月 21 日罗曼·罗兰结束访问,罗兰回到 瑞士的居地后对日记进行了整理,并在《日记》原稿的标题页 上写道“未经我特别允许在 1935 年 10 月 1 日起的 50 年期限满 期之前,不能发表这个本子——无论是全文,还是摘录。我本 人不发表这个本子,也不许出版任何片段。” ——《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 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 到了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罗曼·罗兰将自己的日记在 50 年后才发表最有可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原因:20 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30 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 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 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 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 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 担忧。 (3)理由:出于对社会主义的支持,罗兰担心他的日记被苏 联的敌人所利用来攻击苏联,他认为一种新制度在其成长和发 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他相信经历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洗 礼的苏联能够克服自身的错误,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因 此希望公开日记的时候,苏联已经解决了他的担忧。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用_____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斯大林体制 农业 收购制 ④开展大规模_________运动。 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工业方面: ①将部分___________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______________”,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 成效。 种植玉米 企业管理权 物质利益原则 (2)局限: ①理论上没有突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