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课件_1.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性痢疾课件_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 急性菌痢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熟悉: 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慢性菌痢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与治疗。 3.了解: 菌痢定义、并发症、预后和预防。 概述 Introduction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指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变 。 主要表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原学 痢疾杆菌: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革兰染色阴性的无鞭毛杆菌; 普通培养基良好生长; 外界环境生存能力较强;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 痢疾志贺菌(A群) 福氏志贺菌(B群) 鲍氏志贺菌(C群) 宋内志贺菌(D群) 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endotoxin), 是引起发热、全身毒血症及休克的主要原因; 痢疾志贺菌(A群)还产生外毒素(exotoxin),具有神经毒 、细胞毒与肠毒素作用,从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人及带菌者。 ???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消化道传播。 ?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短暂而不稳定, 易重复感染或复发。 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痢疾杆菌致病必须具备3个条件: 1.吸附: 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 2.繁殖: 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 3.毒素: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细胞毒素: 粘膜的破坏、坏死、脱落 溃疡形成 粘液脓血便 肠 毒 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植物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强 腹痛和里急后重 内 毒 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 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回心血流减少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 功能衰竭 病理学 Pathology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脓性渗出物。 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很少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病理学 Pathology 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轻,但全身可有多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 慢性期则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引起疤痕与息肉,甚至肠腔狭窄。 急性菌痢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潜伏期多数为1-3天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