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山东省中医骨干培训文稿PPT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山东省中医骨干培训文稿PPT课件

血脂异常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包培荣 2008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重视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加以积极干预,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心血管医生的共识。 血脂异常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防止血脂异常者发展为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如何对已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 近年来有许多循证医学结论问世,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但是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反思与困惑。 中医对于高脂血症及调脂的认识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古代中医虽然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但有关高脂血症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在许多古医籍中均有记载。 近代医家认为“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为规范中医病名,将高脂血症命名为“血浊”。 随着对调脂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并证实调脂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广谱降脂、毒性低、疗效确切等优势; 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LDL-C、TC和TG,升高HDL-C,而且还能带来更多的调脂以外的益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 可见,这对于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可得益于中药的多重功效和综合作用。 为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调脂中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尽管目前调脂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LDL-C、TC、TG水平层面,但针对血脂与HDL等各 代谢环节的靶向性研究与临床治疗的各项工作已经开始了。 食物中的脂类经胰液中酶类消化后,生成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这些产物极性明显增强,与胆汁乳化成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这种微团体积很小(直径20nm),极性较强,可被肠粘膜细胞吸收。 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盲肠。甘油及中短链脂肪酸(<=10C)无需混合微团协助,直接吸收入小肠粘膜细胞后,进而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长链脂肪酸及其它脂类消化产物随微团吸收入小肠粘膜细胞。通过脂类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即将食物中动、植物的脂类转变为人体的脂类。 在小肠粘膜细胞中,生成的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与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apolipprotein)构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s),通过淋巴最终进入血液,被其它细胞所利用。 可见,食物中的脂类的吸收与糖的吸收不同,大部分脂类通过淋巴直接进入体循环,而不通过肝脏。因此食物中脂类主要被肝外组织利用,肝脏利用外源的脂类是很少的 甘油三酯代谢要点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 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不同的组织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各有特点。 肝脏 肝细胞含脂类物质约4-7%,其中甘油三酯约占1/2,甘油三酯含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胆固醇、载脂蛋白一起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 若磷脂合成障碍或载脂蛋白合成障碍就会影响甘油三酯转运出肝,引起脂肪肝。 另外,若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合成甘油三酯的量超过了合成载脂蛋白的能力,也可引起脂肪肝。 脂肪组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脂肪组织不能利用甘油,只能利用糖分解提供的α-磷酸甘油;能大量储存甘油三酯。 进餐后,食物中的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后经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这些甘油三酯参与乳糜微粒的组成,这一途径是小肠粘膜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特点。 另外在饥饿情况下,小肠粘膜也能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经磷脂酸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这一部分甘油三酯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组成。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主要合成途径   进餐后 空腹 肝脏 脂肪组织     甘油-酯途径 磷脂酸途径 磷脂酸途径 磷脂酸途径 a-磷酸甘油的来源 糖 否 可 可 可   甘油 否 可 可 否 主要中间产物   甘油二酯 磷脂酸 磷脂酸 磷脂酸 甘油三酯可否贮存   否 否 否 可 动员或分泌形式   乳糜微粒 极低密度脂度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FFA+甘油 生理功能   合成外源性TC 合成内源性TC 合成内源性TC 贮存甘油三酯 胆固醇代谢要点 人体固醇的来源靠体内合成及从食物摄取,正常人每天膳食中约含胆固醇300-500mg,主要来自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类。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