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_10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_10课件

病 因 一、缺氧 窒息是主要原因,也见于生后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胎粪吸入,RDS、严重肺炎等)。 二、缺血 严重心衰、脱水,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右→左分流先心病等。 二、脑血流改变 ⒈脑血流重分布 ⒉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紊乱 三、其他 下面分别讨论讲解。 一、脑组织代谢改变 脑组织代谢改变导致的脑损伤,可分为3个阶段: ㈠、原发损伤阶段 缺氧缺血(HI)事件启动了潜在有害的生化级联反应,包括:不能进行氧化磷酸化、ATP迅速耗竭、乳酸堆积、细胞膜去极化、兴奋性氨基酸释放以及细胞内Na+、水潴留、自由基、细胞内Ca2+ 超载,游离脂肪酸的堆积,从而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和细胞死亡。主要损伤机制包括: 脑的代谢最旺盛,其能量代谢占全身的1/2。脑能量来源与其它器官不同,85~95%由GS氧化而来,仅5~15%由GS无氧酵解转化为乳酸。而脑组织本身糖原储备很少,GS及氧全靠血液供给。GS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氧化磷酸化并产生ATP,正常有氧代谢(三羧酸循环)时,每分子GS可供给38个ATP;在无氧条件下,每分子GS仅产生2个ATP(19倍关系)。 由此可见:缺氧时,一方面由于GS氧化磷酸化障碍,ATP产生大量减少,使Na-K-ATP泵和Na-Ca-ATP泵等失活,大量Na+ 、 Ca2+ 向细胞内流,导致细胞内水肿和周围组织缺氧缺血;同时因GS无氧酵解增加,使乳酸、CO2等积聚。 在缺氧早期,线粒体通过代偿(自我复制或功能代偿),使ATP产生减少但未衰竭。随缺氧加重,线粒体因遭受攻击和自身ATP供给不足而坏死,导致脑内原发性能量衰竭。 ⒉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脑缺氧缺血时,引起突触前兴奋性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大量Na+ 内流、K+外流(因Na-K-ATP泵失活),神经元去极化,使突触前膜不断将谷氨酸释放入突触间隙内。由于能量衰竭,突触间隙内的谷氨酸再摄取障碍,在突触间隙内大量积聚产生毒性作用,造成神经细胞损伤: ①受体介导的损伤( Ca2+ 内流):谷氨酸激活突触后膜的谷氨酸离子载体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AMPA和MG共3种)--NMDA,使Ca2+ 通道开放, Ca2+ 内流,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同时AMPA受体在谷氨酸作用下,引起Na+ 通道开放, Na+内流,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开放NMDA受体的Ca2+通道和电压敏感Ca2+ 通道,细胞外Ca2+ 大量内流。 ②非受体介导的损伤:谷氨酸增加,激活谷氨酸-半胱氨酸转换机制,导致谷氨酸入细胞,半胱氨酸出细胞,细胞内半胱氨酸减少,使谷胱甘肽减少,H2O2清除阻碍,H2O2积聚,发生自由基损伤。 ⒊细胞内钙超载 谷氨酸在突触间隙内大量积聚,并与突触后膜神经元谷氨酸离子载体受体结合,使大量Ca2+ 内流;同时,Na-Ca-ATP泵失活, Ca2+ 向细胞内流,都使细胞内Ca2+ 大量积聚,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由Ca2+ 介导的生化级联反应(如激活磷脂酶、蛋白酶、NO合酶等、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等,导致膜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生成等,造成细胞损伤。 ⒋缺血再灌注损伤 是指缺血性脑细胞在内环境稳定性已被严重破坏后,当再获得血液灌注时,反而使其损伤加重,甚至达不可逆。各种原因致脑血流灌注停止→→灌注恢复后,脑血流先为过度灌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以及酸中毒等,使血管扩张)→→不久出现持续低灌注(钙离子内流以及花生四烯酸、血栓素生产增加等,使血管收缩),加重损伤。 脑血流过度灌注时,使流体压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受损,造成脑水肿,颅压升高。同时使自由基呈爆发性增加。 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是氧自由基损伤。 在缺氧缺血原发损伤阶段,细胞内自由基也有增加,它不仅损伤细胞膜、攻击线粒体,还造成内皮细胞损伤 ㈡、复苏后能量恢复阶段 窒息复苏后,脑供血、供氧恢复,细胞内GS氧化磷酸化恢复,使ATP供给部分或完全恢复,细胞毒水肿也在30~60min后暂时消退。然而,在6~48 h后可以再次发生脑能量衰竭。 此间期为治疗窗口期,在动物模型约为6~15 h,在人类新生儿中可能更短((6h左右)。 ㈢、再灌注损伤(继发损伤)阶段 此阶段以细胞能量代谢的第二次衰竭、惊厥、细胞毒性水肿、兴奋毒性物质堆积和最终神经原死亡为标志。在此阶段中,线粒体功能障碍起关键作用,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激活caspases的级联反应,最终促发凋亡的发生。主要损伤机制包括: ⒈继发能量衰竭 脑损伤的重要环节 机制不清,可能与诱生型NO合酶(iNOS)延迟激活有关。i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