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和梁衡先生秋天“约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年前和梁衡先生秋天“约会”

十年前和梁衡先生秋天“约会”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永州是一个偏远地区,在这里做记者按说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很难扯得上关系。梁衡是山西人,我是湖南人,梁衡是名人,我是无名小辈,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一开始,我只是喜欢读梁衡的文章,仅仅从报刊上认识他而已。当时国家新闻出版署有个《报刊月报》,几乎每期都有梁衡的文章,这些文章有思想,有深度,有个性,文笔优美,读的感觉不一样。为了系统地读一读他的文章,2001年我斗胆给梁衡先生写了一封信,求购他的《新闻三部曲》。他很快给我寄来了,共6本,每本的扉页上还亲笔写下了“蒋剑翔同志指正”的谦词,字写得漂亮极了。    2001年10月30日,一个美丽的秋天,趁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七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颁奖会的机会,我特意到金台西路2号拜会了梁衡先生。第一次见面,却似老朋友相聚一般,并无多少拘束。半小时后他有一个会,我不敢多打扰,谈了一会儿永州,一会儿永州文化,一会儿柳宗元,我便起身告退。临别时,我真诚地邀请他方便时到永州做客,梁衡先生爽快地答应了,说一定去。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他到长沙开会,说来就来了。    梁衡先生从25岁开始当记者,一直干到41岁,作为“红色经典作家”,他是名人,更是奇人。梁衡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官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更主要的,是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精彩的散文篇章。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他穿行在新闻和文学之间游刃有余,其为文激情,并没有因为从政而有所削弱,反倒相得益彰,建树更丰。他有句名言:“忧心为政,真情为文。”    范敬宜当过人民日报总编辑,当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他对同学们说过一句话:“如果有来生,我还做记者。”令许多人感动。梁衡先生也去过清华大学演讲,却率性得可爱。一次有学生问他:“如果有来生,你选择做什么?”梁衡脱口而出:“做官。”这里请相信,梁衡先生绝不是什么官迷。梁衡认为,从本义上讲,当官就是为政,当官就是为人民服务。政治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最大、最直接。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权为老百姓办事,有机会为老百姓服务,对社会的贡献肯定比在别的岗位更大、更直接。大官大权易成大业,这是客观事实。事实上,中国的文人步入仕途做官,大多是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初衷,我们说,这样的为官难道不好吗?    作为记者的梁衡,成名作是写于山西的一篇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发表在1980年11月14日的光明日报2版上。这篇长约1800字的稿子,所造成的影响连梁衡自己都始料未及。见报后来信不断,持续将近半年,竟有3000多封。后来,这篇稿子被评为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而那个“农民养猪专家”也一夜之间破格由农民转为干部,后被任命为地区科委副主任。    作为作家的梁衡,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1982年。在那一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晋祠》,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提起这些曼妙如画、琅琅上口的字句,相信不少人都还留有印象。然而,这只是梁衡文学创作的开始,真正让他在文坛声名大振而又独树一帜的,还是那些发人深思与追问的政治散文。这一转变发生在1996年,以写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发表为标志。这篇文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梁衡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题材创作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从此开始,他一发而不可收,《大无大有周恩来》、《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乱世中的美神》等文章相继问世,而且无一不在文坛激起波澜。    谈及梁衡先生在这个时期的散文创作,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梁衡是一位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据梁衡先生说,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在会议间隙、在旅途中一点点构思出来的,再见缝插针地写下来,最后反复推敲打磨。像《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了6年,《大无大有周恩来》竟用了20年。“评论界说我是‘苦吟派’,真实状况,确实这样。”梁衡说,“这么多年来,我在新闻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在写作上反复实践,在管理上反复实践,最后悟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