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示代词“夫”与“这那”语法化比较及分析
指示代词“夫”与“这那”语法化比较及分析
摘要:本文以“夫”为主,“这、那”为辅,着重比较二者的意义用法,分析了其语法化进程,发现其都存在“指事代词→话语标记”现象,并辅以其他语料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夫;这、那;指示代词;话语标记
一、前言
古汉语“夫”曾有指示代词到句首发语词的用法,现代汉语“这、那”也有指代词到话语标记的用法。前人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多集中在二者指代分布不对称上,而对古汉语“夫”代词到发语词的演变则论述更少。
本文将以“夫”为主,“这、那”为辅,着重比较二者的意义用法,分析其演变进程,进而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二、用法归纳比较
1.夫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释:虚词“夫”fú,作代词、助词、语气词①。
(1)代词
包含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用法,???者又分为近指、远指和泛指。
①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8226;陈风#8226;墓门》
②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8226;僖公三十年》
③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8226;齐四》
④“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左传#8226;襄公八年》
王引之释:夫,犹凡也,众也。杜预注:夫人,犹人人也。②
(2)助词
为指示代词用法的进一步虚化,仍兼有微弱指代作用。
A.句中助词。引进补语,舒缓语气,不具体译出。③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论语#8226;阳货》
B.句首助词
标志被论述的人、事、物或动作行为。
a.后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所标志对象为人或事。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8226;宣公十二年》
b.后接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所标志对象为动作或行为。
“夫以信召人,而以?济之。必莫之与也,安能害我?”《左传#8226;襄公二十七》
c.所标志对象为小句或分句,谓语是对小句或分句的评述或说明。
“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8226;隐公四年》
(3)语气词
“夫”作语气词,常置句末。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8226;述而》
2.“这、那”
(1)指示代词。指较近/远的人或事物,二者相对,亦可通指。
可惜那电话修好得太迟了一点。(茅盾《子夜》)④
(2)称代词。
A.转成称代。“这、那”后原有名词,后文再提及时省去,但量词(或连数词)须保留。
前几天我在一家店瞧见条裙子,和你那条一模一样。
B.直接称代。指代当前或说者听者都知其所指的事物。
这是从哪儿得来的?好奇怪!我从来没见身边人有这个的。⑤
(3)连词。
“那”表示顺着前面语意,或承接,或开启话题,或转折等。
这样既然不行,那你打算怎么办?
(4)助词。表示语塞。
这这这!你的胆子怎么比粟米还小(余上沅《兵变》)
综上,“夫”与“这、那”皆可代指人事物;有远指、近指、泛指(通指)功能;后“夫”可作结构助词,“这、那”可作连词、助词,皆有话语标记功能。
三、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
(一)意义的虚化
Heine在其《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中基于跨语言考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隐喻范畴等级序列:
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
“夫”的意义虚化即遵循该轨迹。甲骨文“夫”为行冠礼的男子,后衍生“女子配偶”义,添加[+已婚],而“服劳役的人”除增加[+被强迫]、[+劳动]外,还使[+成年]变成了[±成年]的模糊形式,这将导致该义位脱落,使“夫”泛化成“人”的含义。
其代词义虚化过程为:类的迁移使其可代指动物、植物;数量扩大化使其可代指众人和事物。其后二者共同作用,使其脱离具体事物的指代,向时间、空间方向演变,最后当其可指代性质时,形式上也已统领全句,此时即变成结构助词。
“这、那”则体现在指代意义的泛化上,经历了“近/远指>中性>通指>无指”几个阶段。
最初“这”表近指,“那”表远指,而当二者不并举时,其指示性会弱化近于中性,后变为通指某类事物,例:
父母不图这,不图那,就图你能平安健康。
此处“这”“那”无确指,无明显对立,远近指并不绝对化,含有心理距离因素。⑥无指标记为其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奠定了基础。
(二)结构的语法化
1.指代内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