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声》一本杂志丰盛和焦虑
《汉声》一本杂志丰盛和焦虑
“无根的富裕使人忧心。台湾有钱了,怎么人还都那么俗气?继而我们意识到让台湾民众了解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才是最重要的”。
12年前,当发现擅长做惠山泥人的老师傅时,台湾《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喜不自禁。
他站在老师傅身后,一张张地拍照,希望把整个工艺的所有程序记录下来,哪个动作快了就请老师傅重来。
这一次记录,他们花了11天,烧坏了所有随身携带的日光型蓝闪光灯,最后整理出3200多张工序图。
黄永松又将两位师傅从无锡请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开课,教授艺术系研究生;并请他们把能做的泥塑统统做出两份,一份留在学校,一份由黄永松带到台湾做展览推广。300多件泥塑,这件事情前后花去6年时间。
2005年1月,《汉声》推出三册杂志,系统介绍惠山泥人:第一册论述泥人源起和传说,介绍著名的大阿福泥人和手捏戏文,并收录无锡泥人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珍贵作品图录600余件;第二册是两位大师傅的工作日志,及从中总结出的“捏塑18法”和“彩绘7法”;第三册则用照片完整重现捏塑全过程。此时距黄永松初次寻访到两位大师,已有8 年。
就这样,以不计成本的工作方式,《汉声》力图通过梳理“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技艺,建立 “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自1971年在台北创刊之日始,200多期杂志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们现在还着力在原则、意义上争论,都说要保护环境、重视教育、保护传统文化,但是怎么保护、怎么重视,很少从制度保障、程序设计和技术细节上来实现。”8月29日下午,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艺术中心,《读库》主编张立宪在主持黄永松的讲座时感慨,“所幸,《汉声》已经做了将近40年。”
小题大做,细中求全
台湾艺术大家俞大纲曾说:“传统好比人的头颅,现代犹如人的双足。在时代的遽变中,忽然演变出传统与现代割裂、头脚分离的奇异局面……文化工作者应有为此断裂做‘肚腹’的担当,使现代中国人能衔接传统与现代,全身而行。”
《汉声》的所有尝试,就是尽力起到“肚腹”的作用。
随手翻看《汉声》杂志这些年的封面主题:“中国童玩”、“台湾的泉州人”、“稻米专辑”、“美哉汉字”、“五台山骡马大会”、“曹雪芹风筝谱”、“福建土楼”、“桦树皮文化”、“有机农业”……主题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
他们有自己的目录系统。先将内容划分为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五种,下设十类56 项和几百个目。至具体操作时,“每次抓住几个小题,然后心无旁骛地做下去,做出深度来。”
黄永松将《汉声》的工作特点概括为:小题大做,细中求全。
所谓“大做”,即从一个小切入点引出所有相关研究。如马年做“中国马”,不单是怀旧与欣赏民俗,还联想到马与骑术的关系、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秋高马肥大举南侵的史实,再牵涉到汉族筑长城的历代努力、元代与罗马帝国的对比……
“就像一滴水珠、一颗沙粒都有自己的世界一样,我们寻找到的每一个题目都别有洞天。”66岁的黄永松笑称,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他把30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变成一肚子故事,随时随地拿出一个,以此例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和神奇。
“过去中国人不照相,怕会被取走灵魂,有的家里祖先???世了,会请画师把祖先画出来供奉。这种肖像又叫做追容画。你知道吗?我们居然找到了一本追容画谱,里面有不同的肖像,这个强调眼睛,那个强调额头。你可以跟画师说,我祖先的眼睛是这样,下巴是那样,让他给拼起来,不像了再改。是不是很像侦探片?”
根据这本画谱,《汉声》推出两期专辑,名为“中国民间肖像画”。内容除了完整收录画谱外,还包括古代开脸造型的技艺和知识、创作过程演示、中国容颜在美术领域的发展与问题,以及对全国各地多位街头肖像画师的采访。
《汉声》介绍比例最大的是民间手工艺。黄永松总结出一套四法十六则,将梳理内容分为“体、用、造、化”四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四元素,比如“用”,是指功用,包括人(什么人用)、地(什么地区适用)、事(什么事用)、用(什么特殊用处)四个元素。
就这样,他们以庞大的容量和细致的耐心,梳理出纺织、浆染、刺绣、编结、剪纸、面花等诸多可称之为“母亲的艺术”的手工艺来。
在张立宪看来,《汉声》系列出现最多的字眼即“母亲”。“因为《汉声》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的态度就是儿子侍奉母亲的态度。儿子用不着每天说‘我爱你,妈妈’,只要想着怎么侍奉就行了。??
聚焦传统缘于“戒严”
《汉声》的前身是英文杂志《ECHO(回声)》,初衷是想介绍中国的文化给外国人看。
那是1971年,黄永松26岁,刚刚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