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第章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ppt第章合成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12.2 喹诺酮类抗菌药 1962年的萘啶酸发现,开始该类药物的研究。经40多年发展,从合成的10多万个喹诺酮类化合物中。开发了10多种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该类药物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1、抗菌谱广、毒性低; 2、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 第一代:抗革兰阴性菌,对革兰阳性菌几乎无作用。活性中等,中枢毒性较大,易产生耐药性。已被淘汰。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萘啶羧酸 吡啶并嘧啶 第二代: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从革兰阴性菌扩大到阳性菌,并对绿脓杆菌有效,毒副作用小,耐药性低。结构特点6位引入F、7位多为哌嗪或其类似物及衍生物。 喹啉羧酸 第三代:具有抗革兰阴性与阳性菌活性,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分枝菌有作用。 左旋氧氟沙星 、依诺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帕沙星 第四代: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对抗G+球菌的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克林沙星 、加替沙星 、莫西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选择性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能否影响人体DNA复制? 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中不含DNA回旋酶,而含有概念及机制上相似的拓扑异构酶Ⅱ,喹诺酮类仅在很高浓度才能将其抑制,故喹诺酮类对细菌的选择性高,而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少。 诺氟沙星 理化性质 酸碱两性 稳定性:在室温下相对稳定,光照分解(光毒性) 离子络合反应: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 3,4-位羧基和羰基 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本品宜空腹服用 2.本品大剂量应用或尿pH值在7以上时可发生 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饮水 3.肾功能减退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18岁以下的患者禁用。 临床应用:治疗敏感菌所引起尿道、肠道等感染性疾病 历经40年发展,氟喹诺酮类药物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近4-5年细菌耐药性明显升高,尤其大肠杆菌。 必须合理应用,才能延长该类药物寿命。 新喹诺酮的优势 分子结构特点--8位甲氧基 抗菌谱更广--显著增强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包括对?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耐药菌 药代动力学明显改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 临床疗效显著--快速杀菌、症状缓解迅速 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无光毒性、无肝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减少--尤其与茶碱无相互作用 12.3 抗病毒药物 病毒: 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生命单位,其核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外壳是蛋白质 病毒自身不能进行代谢,但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分成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约60%的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 早期病毒性传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和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已日趋减少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但是新的病毒不断被发现,有的甚至暴发流行;而老的病毒性疾病又时有起伏,潜在威胁严重。现对人有致病性的病毒达1200多种 近年来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是: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艾滋病(AIDS)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 2002年在我国发现首例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波及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感染病例8422人,死亡916人。 SARS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突如其来的SARS给人类以灾难和警示。 2004年初发生的禽流感也给人们带来了威胁 SARS 禽流感 AIDS 变异后的甲型H1N1流感 目前对种类繁多的病毒性传染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现有的只是病毒抑制剂,不能杀灭病毒。它们的作用仅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增强宿主免疫系统以抵御病毒侵袭的能力,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酶系统,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繁殖、复制,故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应具有高度选择性,仅作用于细胞内病毒而对宿主细胞无明显伤害。 早期的抗病毒药,由于靶点不明确,不能识别病毒和宿主细胞而毒副作用大,无法用于全身治疗。如碘苷和阿糖腺苷只能局部用于治疗眼部疱疹病毒感染。 随着分子病毒学、生物工程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已可鉴定所发现病毒的全部基因组序列,了解病毒在体内繁殖和复制的分子过程,发现药物作用的靶点。 根据靶分子结构的生物特点,设计药物分子进行高通量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再通过化学结构修饰,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找到安全有效的新药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