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1.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1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1.技术革命群体化 2.科技社会化 3.发展进程高速化 硅谷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硅谷的地理学名是圣他克拉拉谷。 在硅谷不到4000平方千米的表面上,聚集了 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 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 每年产生3000多项技术专利, 每年有30--40家公司上市, 每周有11家IT企业诞生, 每天“制造”62位百万富翁 。 1998年,硅谷的总产值约有2000亿美元,大 约是中国全国GDP的四分之一, 它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 神 奇 的 硅 谷 科技从发明到应用所需时间表 微软(Microsoft)公司初创时期成员合影 比尔·盖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与掌握,已达到争分夺秒的程度。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并勇于创新,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悄然而至。 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62 % 51 % 英国 67 % 43 % 法国 63 % 43 % 联邦德国 56 % 46 % 日本 69 % 59 % 美国 1989 1965 时间 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经济结构的变化: 环境污染 试结合以上材料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进一步扩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 差距,国际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2.科技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军备竞赛等问题,对人类造成威胁。 科技畅想 课外作业: 为未来社会描绘出你想象中的蓝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和发展 特点和影响 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特点:技术革命群体化、科 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影响: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人类造成威胁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八单元 科学技术和文化 神舟七号宇航员:刘伯明 翟志刚 景海鹏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领域:原子能、航天技术、 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 一个铀235原子 的现代模型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原子能:出于战争和军事的迫切需要,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有来自德、意等国的科学家12.5万人参加,集中全国1/3电力,投资20亿美元。1942年,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的科学家实验小组在芝加哥大学广场上造出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为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原子能 (1)原子能技术 恩利克·费米 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 CP-1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时的景象 拍摄于1945年7月16日下午5点30分 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并用于二战. 1951年,美国首次实验原子能能发电。 采用枪式法的“小男孩”(投向广岛) 采用内爆法的“胖子”(投向长崎)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情景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 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秦山核电站 (2)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指能接受数据,按照指令(程序)进行运算并提供运算结果的自动电子机器。   二战期间,宾州大学莫奇来博士据美军方要求,设计了ENIAC用来计算炮弹弹道。它长约30.48米,宽1米,占地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30多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包含17468真空管,7200水晶二极管,1500中转,70000电阻器,10000电容器,1500继电器,6000多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作了9年之久。电子计算机现在已发展到第5代。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97年我国每秒钟运行百亿次的“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8年,中国第一台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500次/秒)。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标志中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行列。2000年,研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