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2篇 章 .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学第2篇 章 .ppt

测交 Mendel用杂种F1与白花亲本测交,结果表明: §在166株测交后代中: 85株开红花,81株开白花; 其比例接近1:1。 § 结论:对杂种F1基因型(Cc)及其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自交 F2个体自交,以检定对其基因型的推测是否正确。 F2 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 §孟德尔将F2代显性(红花)植株按单株收获、分装。由一个植株自交产生的所有后代群体称为一个株系(line)。 将各株系分别种植,考察其性状分离情况。 §结论:F2自交结果证明对F2代基因型的推测是正确的。 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的实质是对个体基因型的验证。 如何推断一个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是建立在单位性状上,所以当我们谈到生物个体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时,往往都是针对所研究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性状而言,而不考虑其它性状和基因的差异。 生物个体基因型的推断 通常可以根据生物的表现型来对基因型作出初步判断。而推断表现显性性状的生物个体的基因型是纯合的,还是杂合的,必须进行实验。 ※因为表现型为豆荚饱满,所以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P; ※判断该植株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要看其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例如:有一株豌豆其豆荚(Pod)是饱满的,已知豆荚皱缩是隐性性状,如何判断该株豌豆的基因型? 三、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也称为独立分配规律。 自由组合现象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自由组合现象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减数分裂 的第一分裂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测 交 测 交 孟德尔的实际测交结果 F2的基因型、表现型类型与比例 多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可知: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实质上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 因此只要决定各对性状的各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性状间就必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三对基因的自由组合 *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学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孟德尔定律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 学处理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一节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染色体 二、染色体组型分析 三、细胞分裂 一、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般是恒定的,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大小相差较大,同种生物甚至同一细胞内的染色体大小也有差别。 染色体的数目和生物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吗? 单倍体(n):亲本的每一个配子中有一组染色体。 二倍体(2n):每一个体细胞核 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 ?二倍体与单倍体 三、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amitosis) ?有丝分裂(mitosis)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是什么? ?减数分裂(meiosis) §第一次分裂结果: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结果:染色体分裂,DNA含量减半,形成单倍核。 Meiosis ? 交叉(chiasma) 细线期 姊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 染色体 粗线期 双价体 发生交换 双线期 双价体 浓缩期 中期 ? 后期 ? 末期 ? Meiosis Ⅱ 前期 Ⅱ 中期 Ⅱ 后期 Ⅱ 末期 Ⅱ 第二节 孟德尔定律 ※有关的遗传学研究及观点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工作的重新发现 J.G.Koelreuter(1733-1806)是第一个系统地进行杂交工作的植物学家。 1、植物杂交试验 C.F.Gaertner (1772-1850)也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工作。 C.Naudin (1815-1899)比较明确地提出性状分离现象。 融合遗传理论 为什么孟德尔之前的学者没有得出杂交规律? 一、有关的遗传学研究及观点 2、进化论观点 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 拉马克认为:遗传变异遵循“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规律,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器官用进废退: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获得性状遗传:所有生物变异(获得性状)都是可遗传的,并在生物世代间积累。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1868年达尔文提出了泛生假说,认为: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可以分裂繁殖,流动到生殖器官,形成生殖细胞。受精卵发育为成体时,泛生粒就进入各器官发挥作用而表现亲代的性状。如果亲代泛生粒发生变异,则子代表现变异。 3、达尔文的“泛生假说” 1885年,魏斯曼(Weismann)提出种质连续论,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