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中有杆乾隆官秤.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家中有杆乾隆官秤

农民家中有杆 乾隆官秤 在吉木萨尔县民俗文化馆里展出的“乾隆官秤”。在吉木萨尔大有乡一个农民家中,保存着一杆清朝乾隆年间的官秤。这杆官秤已经家传四代,可谓历尽数百年沧桑,经相关部门检测,其精确度和现代公秤计量的准确度丝毫不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电子秤的普及逐渐让杆秤退出历史舞台。但一杆古秤不但能“称”出一段历史,还折射出了悠久的秤文化。(新疆日报网讯)初春的吉木萨尔正是农忙季节,大有乡农民丁彦学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今年种了几十亩水稻,休息的时候在地头抽一根烟,看着种子已经播下去了,最多一个星期就可以忙完了,笑容挂在他的脸上。丁彦学是家中的长子,3个弟弟虽然已经成家立业,可家里发生大事还是他来拿主意。丁彦学做事比较公平厚道,弟弟们都很信任他,因此祖传的“乾隆官秤”也就一直放在他的家里。这杆官秤长1.4米,秤杆头部有小孩胳膊粗,尾部有成人的大拇指粗,形状与现在使用的杆秤大体相仿。不同的是,铁秤砣是梯形状,厚1.5寸,有点像老百姓刨地用的锄头,秤砣上刻着“乾隆五十一”字样。秤杆上,还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铜质刻度。“乾隆官秤”的木杆历时数百年,依然没有开裂。民间做秤选用的木杆极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中的材料还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丁彦学刚开始并不认为这杆又老又旧的杆秤是什么希罕的物件,也就是家里祖传下来的东西,而且家里的很多东西经常需要买进卖出也需要秤,这杆秤能够称几十公斤的东西。上世纪60年代,杆秤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父辈到如今的丁彦学,丁家人并不吝啬,只要邻居来借他们几乎没有拒绝过。在丁彦学看来,都是乡里乡亲的,一杆秤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用一下就用一下吧。2006年年底,吉木萨尔县要建一座民俗文化馆,丁彦学就和家人商量,决定将这杆秤捐出去。这杆秤在民俗文化馆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大家争相观看。■古秤历史曾祖父用清油换来“乾隆官秤”“乾隆官秤”是一杆乾隆五十一年间官方制作的杆秤,官方向老百姓收税或给国库收粮时,统一使用这种秤。这说明清朝政府当年对西域边塞吉木萨尔的政治、经济等实行统一管理。说起这杆“乾隆官秤”和丁家人的渊源,还要从丁彦学的曾祖父说起。清朝早期,当时吉木萨尔县一带有很多屯田的老百姓,政府每年秋天都要来收税,老百姓没有多少银两,大多以粮食交税。收税时,官员们统一使用的就是这种秤。后来由于局势大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粮食奇缺,这种秤便散落到了民间。吉木萨尔的政治、经济局势渐渐稳定之后,丁彦学的曾祖父丁氏和两个儿子在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光圈子村开了一个家庭油坊,因为经常出去收购油菜籽,有时候榨好的油还要拉到县城里去卖,没有一杆秤实在不方便。一次在集市上,丁氏看到一个老乡手里拿着一杆老秤,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官秤”,就和对方商量买下了这杆老秤。这个老乡也是做生意的,他没有要钱,只要了一些清油,就把秤给了丁氏。当年人们使用十六两制的秤,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规矩,青菜行、水果行、草行以十六两三钱为一斤,山货行、土产行以十五两七钱为一斤,棉花、薄荷油等贵重东西则以十四两八钱为一斤。有些刁钻商家用“扣斤掐两”的方法来欺诈顾客,经常在秤上做手脚,重秤进轻秤出,也就是进货时在秤梢上套壳(秤梢上本有铜壳,故意再套上一个),以此减少实物的重量;出货时把套壳去掉,从而增加实物的重量。据说,一些黑心的商家还在秤杆里灌注水银,进货时把秤杆压得很低,水银流向秤梢,实物的重量被人为降低;出货时把秤杆抬得很高,水银流向秤头,无形中增加了货物的重量。有了这杆秤之后,丁家人做生意方便了许多,因为从来不缺斤短两,油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丁家人一直信奉民间流传的说法,老秤是以南七星、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组成十六个秤星,不忠不信、缺斤短两的商人会折福折禄折寿。“乾隆官秤”传到了丁彦学爷爷这一辈,老秤依然在油坊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丁家人依然以买卖公平在乡里享有赞誉,一桩桩交易就在“乾隆官秤”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解放后,到了丁彦学父亲丁志财这一辈,全国使用统一的度量计算,新疆主要使用公斤来计量,“乾隆官秤”的度量方式不适用了。父亲自己改造老秤精确度丝毫不差上世纪50年代,为计算方便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一市斤,以方便结账付款。木杆秤品种规格繁多,最大的可称200公斤,最小的盘秤精度为1克。丁志财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木铁匠,他不想让老秤束之高阁,为了使用方便就在原秤砣上加了一层外壳,按比例在秤杆上加了铜钉,秤杆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再用一把精致的锥子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就需要打多少眼。一般情况下,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打近300个眼,经相关部门检测,“乾隆官秤”精确度和现代公秤计量的准确度丝毫不差。这杆“乾隆官秤”一直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当时都是吃大锅饭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