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论文社会文化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docVIP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   【内容提要】论文认为,战国晚期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已经出现了可能来自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它们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被韩非和吕不韦门人采用。东汉以后,佛教的大规模输入更是推动了印度民间故事的流播,这对中土愚人故事与智慧故事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论文揭示了一些著名的早慧人物其智慧事迹实际上渊源于佛经故事,而很多中土笑话则来自于印度的愚人故事。佛经中的民间故事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命运也不尽相同。愚人故事通常会被哲理化,即被文人当作寓言来说明哲理;而智慧故事则容易被历史化,往往在充分本土化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更多的则继续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始形态,在民众口头代代相传,成为现代民间故事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汉译佛经? 愚人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化? 历史化     【作者简介】王青,浙江海盐人,1963年5月出生,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联系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10097     印度是一个故事大国,很多民间故事通过佛经译介、口头传播等不同的途径进入中土之后,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途径。有的被哲理化,被文人吸收后成为本土寓言故事;有的被历史化,经过长期流传之后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民间化,继续以民间故事的形态在民众中间流传。下面我们就以民间故事中极其重要的两个门类——愚人故事和智慧故事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   —、中土愚人故事与印度影响     (一)印度愚人故事的哲理化     愚人故事在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属于简单故事,在世界各地,数量多得出奇,在中国,它同样是民间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门类。早在先秦时期,中印两国就存在许多相似的愚人故事,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而存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故事寓意相似但喻体不同,它们的存在表明了人类生存境遇及其心智的共同之处,这类故事是属于异源相似,属于各自的独立创造。如《庄子·齐物论》中有著名的“朝三暮四”寓言,而在《百喻经》卷二中,有一个寓意大同小异的故事: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   这两个故事从广义上讲属于愚人故事类型,其情节都是说愚者为名称变化所惑,而事物的实质上并没有丝毫改变。但其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不同情境下的独立创造。又如《孟子》中有“揠苗助长”,而《百喻经》卷二有“斫树取果喻”,两个故事都旨地说明为了图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不光是中印两国,世界各国都有这样的故事,比如在伊索譬喻故事中就有“杀鸡取卵”,这些故事似乎都不像是流播的产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著名的“郑人买履”,类似的故事也出现在梵本佛经中。《本生经》一《无戏论品》五《稻杆本生因缘》载:     优婆夷大德分筹,当比丘众就座时,在地上或墙上刻了记号,标明此处有某席,此处有某种饭食。可是,次日在筹室中,有比丘人数少的地方,也有比丘人数多的地方。他只看着记号分筹,当人们提醒他时,他说:“我怎能相信你们的话呢?我只相信记号。”   《韩非子·五蠹》中有“守株待兔”,在佛教经籍《说法经》中则有“野干待肉”,[1]虽然两者的寓意不完全相同,“野干待肉”说明的是愚者执着于迷误而不知醒悟;“守株待兔”的重点则在于说明愚者不顾环境形势的变化而一味执着于过去的经验,但两者在喻体上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运用了等待意外得来的好处这样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来作喻体。像这样喻体极其相似但寓意并不完全相同的还有《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揠苗助长”与《本生经》的“毁园本生”。寓意类似但喻体不同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比较这种相似之处意义不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寓意与喻体均惊人相似的寓言故事,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是不是流播的产物。先来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郑人亡鳖”:     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而在《百喻经》卷四中有“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云:“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两者极为类似。此类故事在民间尚有流传,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10D,主要情节是:傻子买了一只(a)乌龟(b)青蛙(c)鱼(d)鸭子。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它们一定渴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