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检验资源共享课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封页.doc

寄生虫学检验资源共享课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封页.doc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寄生虫学检验资源共享课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封页.doc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封 页 2010 — 2011学年 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寄生虫学检验 任课教师:闫枫 授课专业及班级: 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 课程总学时数: 30/ 26 (理论/实验、实训) 本人承担的理论学时数: 30 本人承担的实验、实训学时数:26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第 1 次课 2 学时 任课教师姓名 闫枫 职 称 助教 教 龄 9年 授 课 时 间 4月7日 二单元 授 课 地 点 1110 教 学 内 容 纲 要 时 间 分 配 第一章 寄生虫学总论 导入 1.寄生、寄生虫、宿主 2.寄生虫生活史 3.寄生虫与宿主关系 4.寄生虫感染人体特点 5、寄生虫流行与防治 6、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总结与习题 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课 内 知 识、 能 力、 素 质 目 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意义,熟悉寄生虫病流行、防治,了解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对寄生虫有总体了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思维,通过正确高效的实验室检验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教 学 设 计 (1)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出直观图片、影像、声音,配合教师言语直观,使学生对抽象描述的寄生虫形态有直观的认识。 (2) 导入:目前,全球寄生虫感染者估计多达45亿,1990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并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防治任务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寄生、寄生虫、宿主 生物种间的共生关系 (一)共栖(commensalism)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如结肠内阿米巴是人体肠道最常见的共栖原虫,以结肠内细菌为食,对人体无害。 (二)互利共生(mutualism)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二者在营养上相互依赖,彼此受益。如在牛、马胃内生活的纤毛虫,分泌消化酶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自身营养的同时也有利于牛、马消化植物纤维。另外,其自身迅速繁殖和死亡也为牛、马提供蛋白质营养。 (三)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现象称为寄生或寄生现象。后者受害方向前者提供营养和(或)居住场所并受害,称为宿主;前者受益方称为寄生物,寄生物为动物,则称为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以人体为宿主,从人体受益,并导致人体疾病,称为人体寄生虫或医学寄生虫。 二、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 按形态: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 按感染部位:消化道寄生虫、肝脏与胆管寄生虫、脉管系统寄生虫、神经系统寄生虫、皮肤组织寄生虫、呼吸系统寄生虫、眼部寄生虫、泌尿生殖道寄生虫等 三、宿主的类别 (一)终宿主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二)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三)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某些条件下,后者可将体内寄生虫传播给人,将之称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四)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处于幼虫状态,此种非正常宿主即称为转续宿主。 第二节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发育阶段 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适宜的宿主和外界环境。寄生虫的生活史经历多个阶段,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称感染阶段。 二、寄生虫的发育阶段 (一)感染人体 (二)体内移行 (三)定位寄生 (四)排离人体 (五)外界发育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一)掠夺营养 (二)机械性损伤 (三)毒性免疫损伤 (四)变应原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1.非消除性免疫 (1)带虫免疫:(2)伴随免疫(3)寄生虫性超敏反应 2.消除性免疫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 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感染数量少或治疗不彻底。 二、多寄生现象 人体同时有两种以上寄生虫感染。 三、异位寄生 某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寄生并造成损害称为异位寄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