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题
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五、默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2.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 。(2.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
4、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6)
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而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对国家的重要性。而赢得百姓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口号,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主张“均无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的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克己复礼》课前练习
一、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悌是仁德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三、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默写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12.1)
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3.1)
7、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
8、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克己复礼》练习答案
1.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