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考前考点梳理_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ppt

2017年中考语文考前考点梳理_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 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从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千米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达60米以上,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千米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 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千米/小时,波长为475千米。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海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根据第①段,给“海啸”下一个定义。 错误解答: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 错因诊断:下定义是一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它是对事物最本质的概括。解答漏掉了“通常”这个重要信息,造成语言表达错误;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是“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解答没有这层意思,造成表达不严密。 正确答案: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所掀起的狂涛巨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水文气象灾难。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选文第③段交代了海啸的哪些特点? 错误解答:海啸浪的波长很长,周期较大,海啸波传播速度快,难以觉察到。 错因诊断:筛选信息要全面、准确。解答把“难以觉察到”当成了海啸的特点,其实,“难以觉察到”的原因是“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这才是海啸的特点。 正确答案:海啸浪的波长很长;周期较长;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3.从内容看,选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    ,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错误解答:分类 发生地区 总分 错因诊断: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是说明文阅读的关键。解答中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掌握“说明文顺序”这一知识点,错误地把结构理解成了顺序。 正确答案:类型 发生地区 逻辑 谢 谢! 谢 谢! 考试目标锁定 规律方法探究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一、把握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方法归纳】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例1】 (2014内蒙古包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植物不失眠 乔 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 ℃。正是1 ℃的微小差异,成为阻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