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北村“三农”问题个案调查
城北村“三农”问题个案调查 青海省格尔木市城北村的区位是,村南边是格尔木市区,与市区的分界标志是北出口收费站。我们从一条南面的石子路进了村庄,几乎不敢相信,毗连市区,竟还有这样破破烂烂的村庄。一是村貌很乱,石子路避让着东一户人家西一块洼地,曲曲弯弯的绕行,可以见到这个村子毫无规划可言。二是屋舍很简陋,基本上都是青海农村式的土坯平房,每套平房基本上都带有大空大空的院子,围墙松松散散。三是从院子缺口处看进去,家家院子看不到什么有分量的财产,许多院子只拴了一条狗。四是其他堀市近郊常常可以看到的连片的塑料大棚在这村看不到,特别是格尔木市大力推广的日光节能温室更是寥寥无几。这一切,与我们平常印象中的近郊农村的小楼房、塑料棚、奶牛场的风貌相去很远。城北村的贫困有某种超常规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里是城市的边缘也是农村的边缘,必将也是农民的边缘,那城市北出口收费站就是一道城乡之间来去的象征性标志。 一、贫困人口的自行迁移――城北村是农村贫困人口“兵临城下”,在城市边缘集结所自然形成的农民工村,在西部户籍制度宽松环境中被“合法化”的村子。城北村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其贫困人口向经济活跃地区的大转移。 调查发现毗连城市的城北村突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全村600户人家中有300户人家无耕地。全村2400口人,仅有耕地900亩。城北村的土地并不是按人均分配的,而是自己占有的,大家都认同这种现状,并且与之相应的是,土地从来都是在个人之间自由买卖的。这是特殊村史所产生的约定俗成。 老村长汪伟才(任期为1985至2001年)给我们介绍的情况是这样的: 1983年,格尔木西河西侧的中村,因河水导致地下水上泛,几十户人家无法居住,就从中村向城北迁了20户人家成为中村的四社,当时这里是没有具体业主的原始荒原。 一向是一片原始荒原的城北突然有了住户,倚其国道和连城优势,这下可一发而不可收。青海省东部地区及甘肃山区的来格尔木打工的贫困人家,因格尔木城里的房子紧张而且租金高,就邻近这20多户人家,自己用城里拆房拆下的土坯砖块,垒一间房子住下,以???在格尔木打工。再下来就在房子前面掏挖出2米深的一两亩洼地,引来西侧的格尔木河水冲泡走盐碱,种点口粮,就可以在格尔木坚持下去好打工了。来格尔木的打工者纷纷效仿这种生存方式,“乱占、乱建、乱挖”,就有了现在城北村村貌阵容之乱的定局。 仅两年时间,即从1983年有了第一批20家住户之后的1985年,城北外来打工的住户猛增到200多户。于是正式成立了一个村子叫新村。到1999年,新村住户又猛增到1300户,格尔木市就把已建的新村又划分为三个村庄,即城北村、盐桥村、新华村,从此正式有了城北村村名。这里的主户和村子数量的增加还没有停下来。 作了以上介绍后我们可以见到,从形成上来说,城北村就相当于内地城市周边的“安徽村”、“河南村”;内地没有“青海村”的原因是,“青海海东八县村”原来在格尔木市周边。但与内地这些被称作“流动人口村”的村子所不同的是,由于西部有荒原存在,并且人口迁移政策比较宽松,城北村村民成了城市周边“新的常住人口”。 二、关于打工人群――以打工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人群和其村庄的出现,表示“农民”“农村”等概念已在变化;而打工的天堂里人满为“患”,表示“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市场价值规律”,正在造成城北村的更加贫困。 城北村所毗连的格尔木市,当初的确是一处打工者的天堂。青海省东部地区曾流行一句话,“要想富,打工去格尔木”。 但是,工程再多,现在也接收不了十几万人住在格尔木等着打工。在格尔木市,常住的无地或严重少地的外来打工农民,累计有十几万之多,具体分布情况是:金三角、河滩、军垦农场撂荒地(我们曾专门去河东农场三连对此作过调查)、城内、矿区、青藏线、城北一带。 从几百号人到十几万人,格尔木这打工者的天堂已十分拥挤。“劳动力过剩现象”、“劳动力价值规律”,决定了农民打工不会挣很高的工钱;这将把打工型的村子的村民们推向更加贫困的境地,大多成为除劳动力之外而一贫如洗的人。 有一种很特殊的现象能说明点问题。在格尔木市城北村的入户调查中,我们见到一些几乎家徒四壁的人家却装有电话。村支书汪海林说,城北村有75%的人家有电话,或者主人腰里别着手机,这并不是说他有钱,正说明,他们是除了出卖劳动力之外再没有其他谋生之道的人。原来,随着活越来越难找,格尔木城北村的专门打工者成了城市中的“站大脚”――在街上等零活的人。卸煤、装沙子,一个人找到活,就赶快召集同村人一起去干。由此可见,电话和手机就是出卖劳动力的必备工具了。 像城北村这样,因打工而形成的村子,因土地少而必须打工的村子,表明“农民”、“农村”、“农业”等概念,与我们固有的概念,已经很不相同。 三、“起步资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