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闻史不应遗忘的潘静远.docVIP

中国现代新闻史不应遗忘的潘静远.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新闻史不应遗忘的潘静远.doc

中国现代新闻史不应遗忘的潘静远 散木   《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1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1册有1946年的《北平新闻记者调查表》,有当时上海《文汇报》的记载,即:“特派员郭根,33岁,前《大公报》编辑、西安《益世报》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记者潘齐亮,25岁,毕业于北大。”   关于抗战胜利后上海《文汇报》在北平的遗痕,笔者此前抄录了先父郭根当年的新闻集锦之作《北平三年——从惨胜到解放的一段旅程》,汇入《郭根文录》,三晋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至于“潘齐亮”也即潘静远遗著的整理和出版,似乎还是空白。印象中当年《文汇报》的一些同人对其有雪泥鸿爪的回忆,如黄裳的《张奚若与邓叔存》、柯灵的《〈周报〉沧桑录》等。   潘静远又名潘齐亮,笔名有“丕强”等,江苏宜兴人,时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北大“风雨社”骨干成员,彼时兼任上海《文汇报》特约记者。据《徐铸成回忆录》:1949年10月9日,在北京羊尾巴胡同《文汇报》特约记者潘静远处,“应其尊人之邀宴,同席有(徐)凌宵、(徐)一士、勉甫诸叔及同乡周健臣等,皆小同乡。”原来诸徐和潘氏父子皆是宜兴同乡。不久,新中国成立,又据徐铸成《新闻丛谈》云:某日,“杨培新、浦熙修、潘静远先后来访。培新曾在港馆任副经理,静远任我报驻京记者多年,今年春,受津《进步日报》聘,近有返回《文汇报》之意,鑫毅(宦乡)兄(《进步日报》社长)支持,孟秋江(《进步日报》部主任)坚不允放回。”于是,潘静远最终还是离开了《文汇报》。   说到潘静远,不由又想到杨刚、范长江……这些当年的记者和报人或青年才俊都是弃世而去,让人为之心恸。难怪柯灵回忆《周报》时,就颇为感慨当年在民主战场上驰骋的一批壮士,在后来的各种运动中很少有人未遭磨难。   柯灵后来回忆当年民主刊物之一,1937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周报》,由唐弢、柯灵主编,仅出4期即停刊。1945年9月8日《周报》复刊,成为抗战胜利后最早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又于1946年8月24日终刊。在它猛烈“燃烧”的时候,柯灵说:“我要特别提到为《周报》出力最多、年事最轻的静远。他原名潘齐亮,当时是西南联大的哲学系学生”,“光复”后来沪为特约撰稿人,“几乎每期都有文章发表,有时一期中双骑并出,‘丕强’、‘不耳’,也是他的化名。他才华焕发,纵横姿肆的笔锋,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扫射面很广,跻身名家的大手笔中,读者绝不会想到这些文章出自一个大学生之手。”   此外,潘静远其时还协助编辑出版另一著名民主刊物的《中建》半月刊,即在1948年,由民主人士王艮仲(后为“中华职业总社”总干事)出面和出资,在北平创办倾向进步和反蒋的刊物《中建》半月刊,主要负责人是北大法律系教授费青(费孝通的哥哥),费青请学生的潘静远予以协助,此后刊物从筹备约稿到印刷发行,都交潘一人操办。   潘静远在北大继续学业,又成为《文汇报》特约记者,“进行了许多出色的采访报道”,使变革和鼎新之际古城风云的变幻显示在其笔下。彼时,潘静远和吴晗等教授谊兼师友,共同创办了《自由文丛》(当时“民盟”的张雪岩从美国回来后拟出资兴办刊物,吴晗遂联系潘静远、佘世光等协助,取名《自由文丛》,这是一份地下刊物,仅在各大学流通。刊物以文章命名题目,如《社会贤达考》、《沧南行》、《论南北朝》,出至三期被查封),作为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时代青年,当时他无疑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一篇《论〈大公报〉的态度》的文章中,他批评当时的《大公报》持“天下滔滔,不归于杨即归于墨的策士”的论调,他说:“凭着我们对祖国对同胞的热爱,我们该说就说,该骂就骂,该赞就赞,不管别人叫我们什么左派右派,是脑袋是尾巴,是杨是‘墨’,《大公报》应该改正向上看的习惯,要向下看,向多数看,向远处看”,这样,“就是报馆封了门,也比曲曲折折,看人脸色说违心话来得好。”这是非常自信也非常坚决的姿态。   不仅如此,当年的潘静远还担负着某种特殊使命。偶见潘静远弟弟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谈及北平和平解放前的几件事,一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也是记者,当时服务于天津《大公报》)与潘静远“过从甚密”:“傅冬菊在解放前曾多次到过我家,当时我家住在北京。傅冬菊当时跟我大哥潘齐亮(又名潘静远,曾任《大公报》编委)过从甚密,所以有这样的交往。我大哥潘齐亮在1946年来到当时的北平,在北京大学上学,同时又是上海《文汇报》驻北平的特派记者,经常在外跑消息、投稿报社。由于工作关系就跟傅联系起来。”一是“1947年年底,我大姐决定去解放区追求自由光明,经我大哥的同意,为能顺利通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就向傅冬菊求助,傅很痛快地同意并由她亲自护送我大姐(另外还带我一个弟弟)经天津转河北省通过封锁线去了解放区。那是军事封锁线,有较大的风险,说扣人逮人关押起来或开枪毙人是常见的事。而傅冬菊当时的身份很微妙,具有这个‘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