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植物育种学III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 在国内外已普遍应用。 马铃薯、香蕉、甘薯等植物的脱毒苗,已达到工厂化生产水平,马铃薯脱毒复壮种薯,可提高产量30-50%;脱毒香蕉一穗可达上百斤。 (3)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培养:已有100余种植物培养出了再生植株。 细胞融合:西德和美国的科学家用马铃薯与番茄的原生质体融合培育出了番茄薯。 (4)基因工程 ①抗病、虫等植物育种 ②提高植物产量,改进植物品质 (5) 空间育种为人类展示出美好前景 1987年,粮、菜、花种子放进第9颗返回式卫星 1996年100多种种子,随第1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 现利用返回式卫星已8次成功地搭载了粮、棉、油、蔬菜、花卉、林木、瓜果等种子300多种。 3.目标性状的选育 在产量育种上: 绿色革命是世界植物育种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墨西哥小麦 IR8水稻  Borlang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在抗病育种上 小麦抗锈病;玉米抗大、小斑病;水稻抗白 叶枯病;棉花抗枯、黄萎病等育种都取得了 显著成效。 在品质育种方面 玉米、小麦、大麦高蛋白、高赖氨酸选育; 油菜高含油量、低芥酸、低硫苷选育; 提高棉花纤维长度、强度选育等获得较大进展。 二. 植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1.种质资源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3.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协作。 植物物育种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植物育种目标 第三章 种质资源 第四章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第五章 引种 第六章 选择育种 (系统育种) 第七章 杂交育种 第八章 回交育种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十章 诱变育种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第十二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十三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第十四章 抗病虫育种 第十五章 抗逆性育种 第十六章 植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第十七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 参考书 《植物育种学总论》 张天真 2003 《植物育种学总论》 潘家驹 1994 《植物育种学》 西北农学院 1981 《植物育种学》 北京农业大学 1989 《现代植物育种》 山东农业大学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lant Breeding 1990 * * 植物育种学,除了利用自然变异外,更重要的是人工创造变异。人为地对生物的遗传性状进行有目的、 有成效地控制和改造,使它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进化。 *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植物的遗 传性状,使它更加符合人类生产和生 活的需要,直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 务,所以,它是一门应用科学 * * 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植物育种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 世界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 1952年 亩产112kg 1976年 亩产188.5kg +68.3%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籼稻的三系配套, 到2000年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 平均增产20%,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并将杂交水稻推广到9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我国第一项向国外出售的农业科技专利 * 1990年孟山都公司获Bt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1994年美国批准转耐贮基因番茄投入市场 * * 植物育种学 Plant Breeding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赵延明 行走的大街上人流 拥挤的地铁中 热闹的商场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第二节 植物品种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国内外植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第一节 植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 一. 概念 二. 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三. 植物育种学的性质 四. 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五. 植物育种学的发展 六. 现代植物育种学的特点 一. 概念 植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植物优良 品种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二)育种是“改进植物的遗传模式(genetic pattern)” 即基因型(genotype),而非表现型(phenotype); (三)强调植物育种学改变植物的遗传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变 那些与经济用途(economic use)有关的遗传模式, 而不是任何模式,故强调育种的实践意义和在生产上 的作用,即现在理解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How to understand th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