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偷袭珍珠港原因
* 复习提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战争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为什么?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 二战的扩大 不列颠空战 “巴巴罗萨计划”的破产 日本偷袭珍珠港 德国 意大利 德国占领北欧和西欧(包括法国) 德国 意大利 德国 意大利 莫斯科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1.1941·6德国突袭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二、“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 “大东亚共荣圈”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原因: 时间: 日本与美英矛盾加深 1941年12月7日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⑶影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日本偷袭珍珠港 ⑴原因: ⑵时间: 日本与美英矛盾加深 1941年12月7日 慕尼黑会议: 战火进一步扩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 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最大规模: 加速 (2010·河北)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 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 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 年下降了1/3 ,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 % ,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 以上。1/3 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 多起。 (l)材料一、二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两次危机。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2)为摆脱这两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资产阶级统治扩大; 华盛顿体系逐渐瓦解,轴心国集团形成。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材料:英法两国政府训诫他们的驻捷公使说:“捷克斯洛伐克如果作否定的答复,就得负挑起战争的责任。”那么,英国“将置身事外”、法国将不参加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战争。”“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尽速回答和无条件接受。” 请问: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体现了英 法什么态度? 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1938年某国外交部长 材料中的“某国”是哪国? “你们的国家”是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最终“从中得到好处”了吗? 你能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概括绥靖政策的危害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战初期,法西斯屡屡得手的原因有哪些? ①德日采用“闪击战”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③反法西斯国家各自为战,被法西斯各个击破 ④被侵略国家抵抗不力,武器装备落后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人类应该如何维护和平? ①加强国际团结合作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③加强国防力量 ④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东侵奥捷波 北上占丹挪 西荷卢比法 匈南希保罗 控制欧洲后 进攻莫斯科 英 国 法 国 挪 威 丹麦 波 兰 西班牙 意大利 南斯拉夫 希腊 土耳其 瑞 典 芬 兰 瑞士 葡萄牙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 波兰 比 荷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挪 威 丹麦 比 荷 法 国 苏 联 波兰 德 国 卢 法 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南斯拉夫 希腊 土耳其 瑞 典 芬 兰 瑞士 葡萄牙 英 国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 波兰 比 荷 法 国 挪 威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苏 联 波兰 德 国 丹麦 卢 法 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南斯拉夫 希腊 土耳其 瑞 典 芬 兰 瑞士 葡萄牙 英 国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 波兰 比 荷 法 国 挪 威 南斯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