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辞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修辞“术”:知识抑或能力1
亚里士多德这部著作的题目通常存在两种译法。一部分研究者据该书中世纪抄本的标题
ηέτλες ῥεηορηθή ,将之命名为“修辞术”(the art of rhetoric )。亚里士多德本人却在《论诗术》
2 3
中,用περὶ ῥεηορηθής 来称呼此书。 修辞史家肯尼迪 (George ·A ·Kennedy )据此采用
4
“论修辞”(on rhetoric )这一译名。 然而,前一种突出“技术”的译法似乎并非全无道理。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修辞是否属于‘技术’”颇受争议。研究者往往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在这一问题上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二者对“修辞”的看法似乎存在根本分歧。据昆体良
5 , 亚里士多德一篇涉及“修辞”的早期对话“Gryllus ”(已佚)中,一方面赞同柏拉图对
“修辞并非技术”的批评;另一方面反对伊索克拉底 (Isocrates ),据说后者的演说词极为
重视演说的修饰,以文学特色和情绪饱满著称。而到了《修辞术》,亚里士多德似乎已经摆
脱了早年柏拉图的影响,与柏拉图相反,他将“修辞”归于“技术”。
的确,《修辞学》开篇就断言研究修辞乃“技术的功能”(ηέτλες ἔργολ )。如此“公然”
联系修辞与技术,批评柏拉图之意似乎毫无疑问。然而,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看待“修辞”
上果真存在根本分歧?或许我们首先要弄清亚里士多德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技术”这一词。
“术”
《修辞术》开篇,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技术的功能”:“可以发现(ζεωρεῖλ )为何(ηὴλ
αἰηίαλ )有些人出于习惯而另一些人出于自发成功地运用了它们,人们公认这种发现是技术
的功能(ηέτλες ἔργολ )。”(1354a10)技术首先在于发现人们进行某项行动时,能够做得好
的原因。修辞术则可以说是发现人们进行说服这一行动时,行有成效的原因。正因为如此,
1 本文依据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版本如下:
希腊语注本 Edward Meredith Cope,,John Edwin Sandys ,Aristotle :Rhetoric ,Cambrige,2009 。
英译本George ·A ·Kennedy,On Rhetoric,Oxford,2007 。
中译本颜一译,《修辞术》,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罗念生译,《修辞学》(节译本),见《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本文中的引文主要依据中译,部分参照希腊原文与英译略加改动。页编码均根据颜一译本。
2 刘小枫《“国学”与“诗学”》一文对《论诗》译名问题讨论甚详,定其名为《论诗术》。刘小枫老师认为,
题名增一“术”字,一方面是亚里士多德常用的省略手法,另一方面“术”正好传达出古希腊的“诗教”
传统。参刘小枫,《“国学”与“诗学”》,见《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页16。
3 《论诗术》(19.2),中译本参《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4 参George ·A ·Kennedy,《关于翻译的一些注释》(“Notes on the translation ”),见On Rhetoric,Oxford,
2007 。
5 昆体良,《雄辩术》(2.17.14),中译本参《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修辞术并非着眼于“说服”,而是指向“得以说服的原因”,是“发现”每一具体事例中的“说
服方式”,并确立这些说服方式各自的地位:“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服(πεῖζαη ) ,而在于每
一事例中发现(ἰδεῖλ)现存的说服方式(ὑπάρτοληα πηζαλὰ) „„发现真正的和表面的说服。”
(1355b10-15)修辞术并非具体的演说,它的功能也并非在具体演说中实现说服,否则,就
不存在“真正的和表面的说服”,也不存在作为手段的说服方式的优劣之别。
修辞术由此成为一种“发现”的“能力”(δύλακης ),这种能力同辩证法类似。亚里士
多德强调修辞的技术性,他将修辞术的说服方式称为“说服论证”(πίζηεης )。尽管说服论证
同时包括属于与不属于技术范围两种,但是“只有本质上属于技术范围的(ἔληετλολ )才是
说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