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与王国维忘年交.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宓与王国维忘年交

吴宓与王国维忘年交   2010年9月15日,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会暨戏曲论坛学术研究会在海宁举行,各地文史专家相聚海宁纪念王国维。吴宓的女儿吴学昭也来了。会后,我拜访她,从吴宓日记说到他与王国维的交往,她谈兴颇浓。   吴学昭是吴宓与原配夫人刘心一的三女。吴宓与刘心一是包办婚姻,吴宓一直苦恋刘心一的朋友毛彦文,因此,吴学昭刚满周岁,父母便离婚了。但毛彦文还是另嫁他人,吴宓苦恋一生也无果。近年,吴学昭将父亲的日记整理出版。      神交《学衡》,志趣相投说“红楼”      在吴学昭的记忆中,父亲吴宓的形象是十分清晰的:一顶半旧呢帽,黑框近视眼镜遮住浓黑的双眉,青须拱拱欲出,终年一袭蓝衫,偶尔也西装革履,左手抱书,右手拄圆木手杖,走起路来直挺挺的,神态自若,手杖触地,笃笃有声。讲课时,认真严肃,不说一句题外的话。   吴宓比王国维小17岁,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少年即受到清初关中学者李因笃等人朴实刚健学风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功底。1911年2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后来赴美留学,主攻欧美文学。1921年5月回国,任东南大学外文系教授。他与王国维,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当时两个人还没有谋过面呢!   “虽然没见过面,两个人的交往其实有五六年之久,算是文人间的一种神交吧!”吴学昭说。   1922年初,归国不久的吴宓与中华书局签约,和同学梅光迪一起创办《学衡》杂志,他任总编辑。《学衡》倡导中西文化调和,反对新旧文化割裂,这与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文学改良和文化革新精神针锋相对,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无疑是另类声音。虽然吴宓穿过洋服,但并不妨碍他仍是孔子的信徒。《学衡》创刊号刊首并列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画像,足以体现这一精神。渐渐地,在这面旗帜下,聚集了王国维、陈茸恪、刘伯明、柳诒徵、胡先窠等人物,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化群体,人称“学衡派”。   《学衡》的问世,在国内遭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批判,显得孤雁寒鸣,有些凄凉。直到王国维的一篇文章在《学衡》第45期发表后,情况才出现了改观。这篇文章的一个小标题为《殷墟甲???文字及其书目》,这是“甲骨文”这三个字第一次出现。甲骨文的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开初的收藏研究者,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些龟甲兽骨,称甲骨文为“卜辞”。王国维说,由甲骨文中的名字去查《史记-殷本纪》时,他怀疑,可能是司马迁在记录商代世系表时,出现了错误和遗漏。   王国维的文章一登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梁启超、梁实秋也参与进来,刊物一下子热闹了许多。两三年间,王国维在《学衡》上共发表了20篇文章,仅次于吴宓。   跟王国维一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吴宓十分喜爱《红楼梦》。一段时间,两人同在《学衡》上发表《(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贾宝玉之性格》等文章,几乎到了热火朝天的地步。王国维以老庄哲学加叔本华学说来阐述,而吴宓则立足于文学角度进行艺术分析;吴宓和王国维评说的同是脂评本《石头记》,吴宓喜爱林黛玉,更以宝玉的知音自居,赞赏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王国维则喜爱贾宝玉,十分推崇宝玉的“生活之欲”,宝玉的出家才是悲剧的解脱。据说,当时南京有一家小饭馆老板为招揽顾客,取名为“潇湘酒家”,吴宓得知后大怒,认为是对黛玉的亵渎,愤而至其店门口将招牌砸碎。此外他还常常把自己比作《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妙玉和紫鹃就是他所“对号入座”的两个人物。   吴宓和王同维同说红楼,使《学衡》声名大振,一位学者赋诗赞道:“一代文章矜四海,平生骚怨寄红楼”。      古礼有加,吴宓初见王国维      “王国维”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吴宓日记中,是在1925年2月13日:“入城,谒王国维(初见)。”吴宓在清华期间,做了一件被后人称道的大事,就是替清华国学院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个国内一流的学者,也就是世人公认的清华四大导师。   吴宓当时住在清华工字厅的“藤影荷声之馆”。曹云祥校长请吴宓担任国学研究院主任一职,筹备清华国学院。吴宓去了北京大学向胡适请教,并邀他担任研究院的导师。胡适早先和陈独秀唱和,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此时又呼吁“学术救国”、“整理国故”。胡适说: “你回去告诉曹校长,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国维)、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于是,曹校长特派吴宓去请王国维。   “这位国学大师、清室的五品侍从大臣,他会领受这个邀请吗?”吴宓的心里头有点儿忐忑。   1925年2月13日,吴宓跨进了地安门内织染局十号王宅,怯生生地站在四周摆满立橱的客厅里,细细打量陈列着的古玩瓷器。一年以前,王国维被废帝溥仪选为“南书房行走”,其实并未得到重视,又目睹宫内钩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情景,他很想离开这个“恶浊地”,“闭门授徒自给”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