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最后岁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最后岁月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最后岁月   关于近代教育家张伯苓的书籍出了很多,电视剧更在去年热播,但记叙他逝世前后的文字却极少,即使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不久,我查阅了天津市档案馆档案,发现了记叙1950年张伯苓重回南开、周总理吊唁张伯苓和张伯苓追悼会的三件珍贵档案,算是正说张伯苓的最后时刻吧!      不为人知的追悼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身居重庆的张伯苓非常想回到天津。1950年3月,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了北归的心情。在得到周总理“允其北归”的批示后,5月4日,张伯苓和夫人搭乘一架军用运输机飞抵北京,周总理和老友傅作义亲往机场迎接。在北京的几个月里,张伯苓夫妇一直住在傅作义的一处私人住宅内。   7月底,南开中学校委会主任杨坚白曾到北京看望张伯苓,介绍了天津及南开的新变化、新气象,张伯苓听后很高兴,回南开看看的想法愈加强烈。回到天津后,杨坚白感慨地说,张校长也变了,他对新中国人民的工作热烈情况表示满意,他说,今天共产党所做的,就是自己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理想。不久,张伯苓即提出,要到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去转转看看,并希望在这年的暑假能到南开大学居住一段时间。因为他就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时,南大的很多学生都表示极力反对,他怕这次回去,同学们会给他难堪,所以,曾嘱托黄子坚回校听一听学生们的反应,特别是要征求一下党支部的意见。南大支部认为,他要回学校看一看,支部无理由也没有必要过问,而对回校居住一事则未做答复。   1950年9月中旬,张伯苓回到天津,初居一个学生家中,后迁居大理道的三子张锡祚家中。20日,张伯苓来到了阔别已久而又魂牵梦系的南开大学,踏进校园大门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睛湿润了。进校后,他与老南开的老教授黄子坚、杨石先、冯文潜、邱宗岳、吴大任、陈荫谷、萧采瑜及事务主任孟琴襄等,一起开心地唠起了家常。因为他在重庆曾患中风,所以,大家都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张伯苓说,亲眼见到学校目前一切充满生气,规模也比抗战胜利时壮大了,南开已有了好的寄托,我很高兴!我准备用三天的时间,遍观南院、东院和北???。   但相对于张伯苓的热情,南大同学们的态度则显得有些冷漠。当他在校园里各处走走看看时,曾在养鱼池旁驻足,并与养鱼的老工友亲切握手寒暄,而仅距两三米处的几名同学知道他是老校长张伯苓,但并没有对他做任何表示,仍然一边观鱼,一边旁若无人地说笑着。这让原本想与他们打招呼的张伯苓甚感失落。   21日、22日,张伯苓先后去了南开女中、南开中学。在女中,他只在主任办公室坐了坐,与几个教职员聊了一些家常话,互问身体安好,仅六七分钟就走了。走在路上,正碰上一群刚刚下课的同学,有的同学远远地对他投以惊异的目光,其中十五六个初二同学竟笑嘻嘻地随口叫着他的名字:“张伯苓!张伯苓!”见此情景,张伯苓加快了脚步。在临出校门时,他却再三地回头张望,反复地端详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用手轻轻抚摸着校门上的牌匾,眼睛里噙着泪水。对学校真挚的依恋之情和学生们对他的冷漠态度,让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送行的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内心深处不由得产生阵阵酸楚。在南开中学,在校委主任杨坚白的陪同下,他只是粗略地看了看范荪楼、礼堂和饭厅,前后也不过半个小时。在饭厅外,遇到了十几名同学,其中几个同学认出他就是老校长时显得非常激动,下意识地鼓掌欢迎,但刚拍了一下,看见多数同学都没有任何表示,也就把手放下了。走出校门时,他对杨坚白感慨地说,这里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回到这里我就像回到娘家一样!   学校的一些老人们认为,老校长办教育有功,本质是好的,为人不错,就是末尾一步走错了。也有一些人虽然尊敬他,但感到他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他的那一套吃不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他是国民党五院长之一,是政治失节,是战犯,没有按反革命让他登记,人民政府对他就已经够宽大的了。黄子坚、袁贤能等南大的多数老教授都希望他能回来继续工作,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吴大任等则善意地认为,他这个时候回来对南开没有多大好处,而一般激进而年轻的助教们则多数反对他回来。这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对此事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冷淡”二字。因为当时许多同学根本不知道他的到来,而知道的大多数也对此事漠不关心,认为他来与为不来都无所谓,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有的说,我们的学校现在已经办得很好了,不需要名誉校长了。   10月17日南开中学校庆时,张伯苓早早起床准备到学校参加庆典,但从南开中学却传来不让他进校的消息。张伯苓沉默了,眼前的现实让他感到,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学校已经不认识他了,在南开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从此,他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      周总理亲往吊唁      1951年2月23日下午6时半,曾创办南开大学、中学、女中、小学以及重庆南开中学的中国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大理道87号溘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