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9090770256.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建筑史9090770256

中外建筑史 对蒙古清代的建筑分析 蒙古族由元代开始逐渐信仰喇嘛教,到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西藏活佛索南嘉措被蒙古吐默特俺答汗邀请至青海湖畔的仰华寺。在索南嘉措的劝说下,蒙古贵族废除了“夫死妻殉”的恶习和宰杀驼马为死者作“盘费”的风俗。受到蒙古民众的欢迎⑴。使蒙古族由信仰萨满教改信喇嘛教。后蒙古封建统治者阿刺坦汗将喇嘛教奉为国教⑵。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起源,正如《瑞应寺简志》叙述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兴黄教以安定蒙古,所系非小”。当时有“建筑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之说⑶。所以清朝廷在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施行保护和鼓励政策,不惜金钱,广建喇嘛庙宇,选择大批优秀青年出家当喇嘛。喇嘛寺庙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兴建的。清代蒙古贞地区最早建筑的寺庙,是瑞昌寺(在今富荣镇乡黑帝庙村)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⑷。至清末全地区建庙达195座,较大的寺庙有瑞应寺、普安寺、德惠寺、广化寺、佑安寺、普顺寺、广法寺、辅国寺、吉庆寺、同善寺等,形成了完整体系的建筑群。 蒙古贞寺庙建筑特色   1.选址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多选于环境清幽的地方,背山傍水,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的地方。佛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如:瑞应寺的选址,即是三面环山,中间是小平原,前有伊马图河自东向西南斜穿而过。山山相峙望之如阙,主要寺庙就建在中间开阔地之上。曼巴扎仓、关帝庙、娘娘庙、舍利庙、白伞庙、护法殿等庙宇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坡或山顶上,形成楼、台、殿、阁的高低错落,宏伟壮观的瑞应寺建筑群;对于普安寺选址,贝勒府很重视,曾派员走遍全县各个山区,最后选定海棠山后尾的喇嘛洞山坳之中,建造了普安寺。萨本山与哈喇山如同两翼,暖河恰似彩带绕寺前平原而过,寺庙就建在高低错落的山崖之上。还在裸露的山崖上镌刻了数以百计的摩崖造像、与苍松翠柏相衬托显得寺庙十分壮丽。广法寺选址于元宝山坡之上,三面环山,面对八道河子;佑安寺选建于背山傍水的高地之上,积庆寺选于医巫闾山后尾余脉的北坡,有山有水之地;德惠寺和广化寺建在土质肥沃,左右有河,俗称“二龙戏水”的风水宝地;普顺寺、经伦寺、长寿寺、瑞昌寺、辅国寺等寺庙也都建在附近有山或有水的地方。从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可以看出喇嘛教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内丹,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之处建造庙宇,以方便修身养性,学经为道,这种选址办法一是节省良田,二是远离村落便于宗教活动。这种建筑选址办法至今还可适于建造山城或居民点。   2、布局喇嘛寺庙的建筑一般不受轴线的束缚,而是巧妙的利用地形,表现出灵活、自然、随意的风格。较大的寺庙建筑群的处理是很讲究重叠和隐蔽的,随山势而造宇,错落有致,曲折幽深,鳞次栉比,具有移步换景的布局原则。这不仅能因地置景,节省投资,还给人们以安静优美变化无穷之感。如瑞应寺和普安寺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山势而建造的。显示出前低后高,旁低中高,不强调贯穿中轴线。而是因地制宜,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具有一个明显的围绕核心,向内聚集的特色,从远处看去却有优美得体,有威严庄重气势。单幢小型庙宇建筑,是讲究小巧玲珑,虚实结合,加上松柏掩映,使喇嘛寺庙显得瑰丽多姿,有雄伟壮观之气魄。清代喇嘛寺庙的随山势而建造宙宇的布局设计与施工经验,对当今建造山城和村落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3、地基与基础喇嘛寺庙建筑前面已叙述过,绝大多数建于山区或较高地势之上,这就给喇嘛寺庙的地基持力强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清代喇嘛寺庙建筑遗址的地基与基础看,当时采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利用天然形成的岩石地基,既是在岩石上筑基础,如普安寺的密科僧院、龙王庙、舍利庙;瑞应寺的曼巴扎仓、舍利庙、白伞庙、度母庙、关帝庙和护法殿;积庆寺的诸庙和章古台山庙等遗址看,就是利用天然形成的岩石地基与土层地基相连结的,土层地基经人工处理后,在人工地基上砌筑石基础,以毛石灌浆,与天然岩石地基并连,构成建筑基础;如普安寺的大雄宝殿,阿花庙、积庆寺大雄宝殿等就是在这种地基上砌筑基础而建造的。三是土层较厚的地基,开槽都在1.5米以下(超过冻层),经过人工处理,砌筑基础,并高于地面1.2—1.7米之间。如:德惠寺、广化寺、辅国寺、佑安寺和寿经寺等庙宇的地基与基础就是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的。总之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地基与基础,除利用天然岩石地基外,人工地基均在防冻层以下,用毛石或料石精工细作,白灰灌浆,基础高于附近地面五尺以上,以利于防潮防水和承受主体的压力。经考察喇嘛寺庙尚未发现地基与基础原因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清代喇嘛寺庙的地基与基础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至今仍应用。   4.木构架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木构架,蒙古贞地区有两种,一是密梁平顶构架,二是抬梁式人字木构架⑾。如:瑞应寺大雄宝殿,普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