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_《儒林外史》讽刺艺术.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 要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以环绕在科举制度周围的士子、官师、山人、清客以及某些附从的市井小民为其描写对象,以精湛脱俗的笔触,将“形态各异”的儒林丑群瞬间跃然纸上。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林生活和精神病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毒害为中心,讽刺了因追求功名富贵而迷失本性,造成极端虚伪的形形色色的儒生,以及世态炎凉,道德败坏、恶劣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科举制度 Abstract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讽刺艺术之内容的真实性 1 (一)讽刺题材的真实性 1 (二)讽刺人物的真实性 1 二、讽刺艺术之“悲喜剧结合” 2 三、讽刺艺术之“婉而多讽”的风格 4 (一)“公心讽世”的实录精神 5 (二)“婉而多讽”的冷静态度 6 四、讽刺艺术之精妙绝伦的技巧 7 (一)白描 7 (二)细节夸张 8 (三)对比 8 (四)自相矛盾 9 (五)跌宕式 10 (六)错位式 10 五、讽刺艺术之独创性语言 11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3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名重青史,鲁迅先生也曾说“是后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1]并曾用“伟大”一词来形容此书,足以显示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其深刻的思想批判意识与高超的讽刺艺术,为我国讽刺文学树立了典范。充满着正义感与道德的吴敬梓,对于儒林群相进行了最真实,最有力的揭发与裁判,是那绝妙、辛辣的讽刺,在几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堪称为古代中国文学的讽刺奇才!在这,我以自己粗浅的认识将从其内容、悲喜剧结合以及创作风格、艺术技巧、语言五个方面对其精湛的讽刺艺术的初步的探析。 一、讽刺艺术之内容的真实性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现实主义的基础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忠于生活。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通过其自身对于现实的不同感受,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从艺术认识出发,按照自身特定的写作目的,在一定比例上改变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鲁迅也曾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2]而《儒林外史》便在讽刺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这一观点。 (一)讽刺题材的真实性 作者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其创作的基础。《儒林外史》以其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实际生活出发,如实的反映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社会生活。吴敬梓生活的康、雍、乾三代,表面上看虽全盛,但却是封建社会崩溃的前夕。作品艺术的描述了其隐藏于深处的生活之真实。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卧评指出:“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以后千变万化无非从此四个字出地狱变相,可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3]当时的读书人若想挣得功名富贵,无非两条途径,一是科举考试,二是做名人雅士。吴敬梓用其嬉笑怒骂之笔,将这两类人瞬间跃然纸上。在科举制度的巨网下,他们有醉生梦死,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嗡鸣得意,有的甚至发疯害癫。既是可怜,又是可憎,而后便是那道不出的无限可悲。 (二)讽刺人物的真实性 鲁迅先生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有其人,而以象形玄谐声或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4]吴敬梓从其生活中选取熟悉的现实的人为创作原型,加之艺术的改造、强调,使之成为能够表现出社会本质阶层的艺术典型。例如,在众多研究中经考证,书中杜少卿的人物原型便是吴敬梓自身。首先,从二人家世背景分析:《儒林外史》第三十四中说“杜少卿……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池家殿六公,发达了去,……到了池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杜仪,是天长杜府七房后人,天长杜府,其乃“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家世显赫,是不可一世的名门望族。吴敬梓虽不如杜少卿家世如此显赫,但也是名门望族,门中科第仕官也层出不穷。其次,从二人生平事迹方面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其父亲做过江西赣州知府,而吴敬梓的父亲则曾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其中两个“赣”便可看出雷同。书中杜少卿靠祖上所剩的不足万两银子,扶贫济弱,撒漫使钱,又加之不善理财。最终只好迫于无奈携家契室移居南京,但其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仗义疏财,以至家产散尽,只能远赴浙江投靠好友虞育德。而吴敬梓本人亦是如此,在程晋芳的《文木先生传》中就写道:“丧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谐文士辈注还,饮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5]而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二人也是如出一辙。书中介绍到杜少卿虽出身科举世家,但却从不愿走仕途道路。他以生性草野,迈又多病缠身,拒绝了“证辟”。在吴敬梓的身上,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吴敬梓也以“装病”而拒绝了博学鸿词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