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素材.docVIP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素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素材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素材) 知识点: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1)农业生产发展 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 (2)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3)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2、原因 (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 (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于“佛说法图残片”、“北魏孝文帝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图:分别反映了北魏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于“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 提示:(1)反映了商业活跃;(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强。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制定礼仪制度,改用汉族祭祀礼仪;仿照汉族制定礼乐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统治者沿用该制维护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模仿汉族制定九品官制;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刑律 关于“龙门魏碑书法”:反映了北魏重视汉文化,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发展 关于“鲜卑人乐俑”:反映了孝文帝仿照汉族制定礼乐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鲜卑族的汉化 (1)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2)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 (3)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1)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2)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于“汉人胡食画像砖”:反映了汉人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板书设计: 相关材料: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