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光华04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三部分 个人内部的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定义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印象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判断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归因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定义 一、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将知觉到的信息进行组合、形成判断、推理分析的深层加工过程。广义的概念包括感觉、知觉过程。与知觉常有混用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社会认知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家对知觉的研究在1940年代以前基本上集中在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上。1950年代以后慢慢扩展到社会知觉方面。 1947年,Bruner, J. S. 首先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强调知觉过程受到了价值观、需求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研究的背景 海德、纽科姆、费斯廷格等人创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 归因理论 二、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加工、组织、提取和利用具有社会意义的、与人有关的刺激信息,形成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类别形成印象、判断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无社会意义或少社会意义的图形、无意义音节等刺激的概念(例如,表征、图式)与方法(例如,反应时)发展而来,引发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大革命”。因此,社会认知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新的思潮和研究视角及方法。 社会知觉: 对人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关系知觉 社会群体知觉 社会地位知觉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 认知者拥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人格特点、社会文化背景,都直接影响认知着他的社会认知 认知对象 认知方式 认知对象对认知的影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钱币实验”( 1947) 随机选取30个10岁的孩子,让他们看打在屏幕上的形象。 系列1 的形象:圆形的钱币(1分、5分、10分、25分和50分) 系列2的形象:硬币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 让孩子们将看到的硬币和纸片形状大小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孩子们画出的纸片的大小与看到的大小相似,而钱币的大小普遍比看到的要大很多。 钱币所包含的财富意义对孩子们有一种诱惑力。 back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印象 一、印象的形成 1 印象形成中所用信息 (1)外表 (2)非言语线索 (3)言语线索 (4)行为 面部表情: 面部有80块肌肉,可以反映多种不同的情绪。是反映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线索。 眼睛:表达忧伤 前额:表达惊奇 口:表达快乐和厌恶 眼+口+前额:表达愤怒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Wolff, R. K. (1963)发现,出生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做出微笑反应。第四周会对人脸做出微笑反应。婴儿出生后3-6个月,可以看到他/她已经可以分辨周围的一些刺激物。例如,对戏剧表演用的脸谱做出微笑反应,而对其他东西,例如奶瓶就没有做出微笑反应。 整体状态:反映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服饰 非言语线索:语速、音调 言语 行为 人际空间 非言语线索 垂头丧气、低眉顺眼、暴跳如雷、唉声叹气 捧腹大笑、步履蹒跚、手舞足蹈、垂头丧气 欢呼雀跃、怒发冲冠、神情自若、涕泪涟涟 汗流浃背、风尘仆仆、优哉游哉、搔首弄姿 彬彬有礼、交头接耳、谈笑风生、不屑一顾 神彩奕奕、容光焕发、目不转睛、嗤之以鼻 声泪俱下、指手划脚、心惊肉跳、捶胸顿足…… 人际空间 杨治良的研究 女对男 大专生98cm 初高中81cm 男对男 110cm 99cm 女对男 干部 97cm 工人 82cm 陌生人 男对女134cm 女对女84cm 男对男106cm 文化差异 2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方式 (1)叠加法则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法则 (4)双重加工模式 (1)叠加法则 汇总所有的个别的印象,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2)平均法则 取长补短,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 重要的品质赋值更高 (4)双重加工模式 Brewer, M. B. (1988)提出印象形成的双重加工模式(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过程(类别印象) 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过程(个别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规律 1 好恶评价 Osgood, C. E.(1957)发现在对人知觉中,人们一般采用三个维度进行判断: (1)好——坏 (2)强——弱 (3)主动——被动 其中好坏的作用最重要 罗森伯格等人(1968)好恶评价研究 2 信息加工顺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