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五常经济解释的范畴
经济解释的范畴
(2013-12-17 08:35:52)
(五常按:本文是《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第七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第一节。)
感谢老师阿尔钦。主要是他的教诲与影响,在经济学上我集中于解释行为或现象那方面。屈指一算,那刚好是五十年前开始的了。专注于解释现象之前,在研究院的两年中,我花了几个月时间研读福利经济,知道是浪费时间的无聊玩意。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学习技术。从考试成绩那方面看,我的「技术」冠于同窗,但除了写《佃农理论》及两三篇文章,这些苦学而得的技术后来很少用:认为不需要用,或懒得用。
施蒂格勒胡说八道
在美国任教职时,我有一位天赋很高的学生,被施蒂格勒赏识,邀他到芝加哥大学去,希望该学生能多学数。此子问施蒂格勒:「数学于经济真的是那么重要吗?」施大师回应:「只有蠢人才会这样问!不用数学而还能站得住脚的经济学者只有科斯、阿尔钦、张五常这三位,你认为自己可以挤进去吗?」胡说!我不认为施兄本人的数学怎么样,更不认为他的老师奈特的数学怎么样,而当年他高举的两位芝大首要人物——科斯与戴维德——从来没有用数。我们不需要提到施蒂格勒永远跪下来的斯密了。
不要误会,我不是鼓励同学不要学数。今天,一些值得读的经济学文章,某些不懂数学的人读不懂。另一方面,某些问题某些人不用数推不出答案。数学于经济的重要性显然是因人而异的。阿尔钦懂数——我见过他有一篇没有发表的满是几何图表与方程式的文章——但他发表的文章差不多全不用数。我的另一位老师——赫舒拉发——很喜欢用数。赫师多次对外人说我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我也从来不否认他教我很多,这使当年西雅图华大的同事啧啧称奇:怎么赫舒拉发可以教出我这个少用数的学生呢?
巴泽尔猜错我的思考方法
奇怪,赫师与阿师从来没有叫我学数。一九六九年到了华大,初出道,本想多学一点数学了,但同事巴泽尔和麦基皆认为我不要学。他俩的观点一致:既然不用数我可以想得那么过瘾,创意予取予携,转用方程式我可能改变了他们认为是难得一见的思考方法。巴泽尔曾经在文章中说我的思想方法既有系统,也可来去自如。其实不是。我是胡思乱想,但想得快,碰到有趣的就停下来多想一下,如是者一点一点有趣或有关的累积,堆堆砌砌,过了一些时日一个题材的整幅画面就浮现出来了。一幅往往要砌长时日,多幅画面这里砌一下那里砌一下,久不久会有一幅完整的浮现出来。十三年前写三卷本的《经济解释》与四年前再写今天的四卷本,我是刻意地等待很长的时日,有了多幅画面,才一起组合处理。
是的,胡乱的思想,这里一滴那里一点,初时溃不成军,仿佛一片一片的叶子在水上飘浮,但不要管,继续想下去,过了一些时日好一部分的叶子会自动消失,余下来的会在飘浮中凝聚,再想下去凝聚的面积会扩大,跟着自己有点冲动,要动笔把一个题材的整体写下来。我写《公司的合约本质》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累积了十三年,其间当然还有好些其他题材的叶子或浮或沉地变动,哪一组先凝聚到自己感到冲动的就先写哪一篇。有时我会让多组飘浮着的叶子凝聚,画面变得庞大,动起笔来很困难。好比事隔十年从头再写这卷《制度的选择》,我集中思想与动笔用了整整十八个月,章与章之间有时要休息数十天,写到《国家理论》那一章累得考虑放弃,最后还是天助我也。
很明显,上述的思考方法不应该用数学方程式从事——强而用之不是不可以,但不可能想得像自己胡思乱想那么快,变化更不可能有胡思乱想那么多。关键是想者要很客观,取与舍要知所适从,有些自己想了很久、认为是精彩的论点,在合并不起来的情况下要割爱。
经验上,好些得到满意答案的问题是可以用数学再证实的。初出道时我喜欢久不久这样做,但后来懒得再用数证,认为是多此一举。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想通了的问题数学会证为错。数学证为对是逻辑对,但逻辑对内容不一定对。我认识一些行内朋友说不用数他们不能想经济问题,那是人各有法,但我知道行内数学天赋最高的阿罗,初想时不用数。
从物理学惹来的祸
在自然科学上,用得最多数学的是物理学,其他的不多用。我们不容易明白为什么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今天用数学的频率不亚于物理。多用方程式不一定是败笔,但我认为灾难性的发展,是经济学者把物理学的「均衡」理念搬到经济学那边去。物理学的均衡是指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者是物体进入了有规律的动态,一律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然而,经济学的均衡只是一个概念,无从观察,不是真有其事。我曾经提到,一九六九年科斯向我建议,均衡这个概念在经济学应该取缔。我回应说可以挽救,但经济学者一般不明白,经济学的均衡不是真有其事,而是指有足够局限条件的指定,因而可以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反过来,不均衡是指没有足够的局限指定,推不出可以验证的假说。科斯当时很满意我给经济学的均衡阐释。灾难还是出现了:经济学者以为他们的「均衡」是真有其事,可以见到,于是把很多的无从观察的行为术语大做文章。
我提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