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子毅课件-绪论推荐
主要参考书目 内经 伤寒论 诸病源候论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明清以来各注家的注释书目 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金匮要略讲义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OGO 《金匮要略》选读 临床医学院 胡子毅 张仲景·经方 张仲景 * 卧龙岗 * 目的要求 【掌握】《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思想。 【熟悉】《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学术成就。 【了解】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 本书特点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 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典范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 名家评论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自序 “张仲景者,医家之周孔也,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家之六经也。……其《金匮要略》,即所谓《金匮玉函经》也,为后世杂症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论之《灵》《素》也。” 《魏志·华佗传》载“此书可以活人” 林亿等人称“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张元素称本书“治杂病若神” 徐灵胎称“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 本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及编写体例 《金匮》与《伤寒》的联系(异同) 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学术价值) 学习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历史沿革 书名简释 * 书名释义 《汉书 · 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 · 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一为重要,二为概要。 一为简略,二为韬略 金匮要略 金匮 要 略 * 成书过程 成书 整理 校订 散佚 Identity 成书:大约公元三世纪初(距今1800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书共16卷(10卷论伤寒,6卷论杂病)。 《伤寒杂病论》写成不久,从东汉至西晋时期,即因战乱而散失,后经西晋王叔和的搜集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得以传世,而未见杂病部分,其中资料只能从其他方书如《诸病源候论》《千金》《外台》等所引用的看到一些。 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整理校订 * 《金匮玉函要略方》 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 用于临床,其效若神。 由于是节略本,使用不便,需要整理校订。 * 整理校订 内容上的变化 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卷杂病和妇人病部分。 补充了一些方剂,附录在每篇之后。 编排上的变化 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编为上中下三卷 题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 主要内容及编写体例 主要内容 全书共25篇,包括内科、外科及妇科等疾病。 共398条、205方、45病、8种剂型 编写体例 以病分篇,采用条文的形式。 有以数病合为一篇者,亦有一病分列一篇者。 * 各篇内容 第一篇属于总论性质,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第2至17篇,大体论述内科病 第18篇为外科病 第19篇将不便归纳的病放在一起 第20至22篇为妇科病 第23至25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 编写体例 分篇目的 有利于区别有关病证的异同,便于掌握他们的辨证施治规律。 合篇原则 以病机相同,证候近似或部位相近者分别加以归纳。 单独成篇 独立性较强,或临床表现有较为鲜明特殊性的疾病。 * 学术特点 辨证方法 脉学特点 治法特点 方药特点 * 辨证方法 原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在辨证的同时也强调辨病 金匮强调脏腑辨证的表现 * 强调脏腑辨证的表现 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命名 以脏腑经络分内因外因 根据脏腑相生相克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发展 不少疾病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纲领 预后强调脏腑有别 * 脉学特点 凭脉辨证 窥测病势传变,估计预后 阐述病机,指导治疗 诊脉部位运用各有不同 * 凭脉辨证 以脉之浮沉辨饮邪之偏表偏里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从脉的有力无力来辨别肺痿和肺痈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从脉的数迟推论病性寒热之偏盛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 预测病势传变预后 血痹虚劳病篇 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呕吐哕下利病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痰饮咳嗽病篇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 * 阐述病机,指导治
文档评论(0)